偈頌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四
云收麥壟,水足秋田。
繭繰白雪,鶯弄朱弦。
無象太平還有象,蕢桴土鼓樂堯年。
誰知聲色里,心印是渠傳。
云收麥壟,水足秋田。
繭繰白雪,鶯弄朱弦。
無象太平還有象,蕢桴土鼓樂堯年。
誰知聲色里,心印是渠傳。
云朵從麥壟上散去,秋田蓄滿了水。繅出的繭絲如白雪般,黃鶯啼鳴似彈奏著朱弦。看似無形的太平其實有跡可循,用土鼓和草槌敲擊,歡享如堯帝時的太平歲月。誰能知道在這聲色之中,佛法心印正由此傳遞。
麥壟:麥田。
繰(sāo):同“繅”,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絲。
蕢桴(kuì fú)土鼓:用土做成鼓,用草編成鼓槌,是原始的打擊樂器,這里表示古樸的歡樂。
堯年:指太平盛世,堯是傳說中的賢君。
心印:佛教語,指以心相印證,契合佛法。
渠:它,這里指聲色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作者可能生活在相對和平穩定時期,看到田園豐收、百姓安樂的景象,結合自身對佛法的領悟而創作。
這首偈頌描繪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借景表達對太平的贊美,又揭示佛法在聲色中傳遞的道理,體現了禪意與生活的融合,在禪詩中具有一定特色。
畫角一聲江郭,
布帆幾疊風亭。
前日故人千里,
倚樓依舊山青。
分斷金釵股,全遮玉鏡輝。
竟令鸞獨舞,愁見雉雙飛。
月照梁鴻案,塵凝孟母機。
平生竺乾學,至此是真歸。
斗帳燈紅,翠尊酒綠,洞戶云羅縹緲。角枕棲鴛,香篝爇麝,竟是承平年少。拚放他春去,怎不把、春愁放掉。坐看蠟炬成灰,西窗鐘動清曉。
殘夢幾回縈繞。趁密約風流,后堂春好。鳳管幺弦,象棋雙陸,次第莫教忘了。幾許行云處,鬢絲拂、暗塵吹帽。惆悵鵑聲,三更低喚春老。
相投臭味訂蘭金,卌載知交歲月深。
病去尚能支瘦骨,興來且莫老灰心。
典衣沽酒江頭醉,索句攜敲馬上吟。
重訪梅橋休負約,一天春事共搜尋。
鍍镮小小夜光嵌。約時恰稱嫩蔥纖。第五指,同心扣,試掛枝、榴火一齊炎。
春眠偏怪燕呢喃。驚回同夢啟香奩。勻面了,籠鬟未,算郁金、鮮錫慣曾黏。
形影相隨一病身,窮愁忽忽又經春。為傳車轍來何自,知是君存寂寞濱。
語到蟬連自不休,吾曹豈亦固相求。望窮云谷云深處,共約驂羸向晚秋。
四山一夜雨連明,豈料新晴頓得成。還往自茲寧可計,要須留句當題名。
晚起春寒慵裹頭,
客來池上偶同游。
東臺御史多提舉,
莫按金章系布裘。
獨坐清談久亦勞,
碧松燃火暖衾袍。
夜深童子喚不起,
猛虎一聲山月高。
細雨斜風寂寞秋。黃花壓鬢替人羞。歸舟云樹負箜篌。
燕子樓寒迷楚夢,鳳皇池暖愜秦謳。暮云凝碧可禁愁。
三周講得墜天花,
法眼無瑕卻有瑕。
切莫朱涇訪船子,
一橈摵碎潑生涯。
盡瘁匡王業,山河指顧中。
吞吳雖有日,破魏豈因風。
欲借驅除力,期收鷸蚌功。
全身謀早定,眼底小群雄。
鳳池岡面映東陽,梧桐結子葉邊傍,涼風漸起青且黃。
青且黃,盈金翠。有鳥來,鳴盛世。
韓愈高文傳李漢,揚雄奇字付侯芭。
誰知江夏先生集,又出清河公子家。
三徑松風常放鶴,一簾谷雨自煎茶。
此中圖畫堪招隱,莫問門前白鼻騧。
異矣孫鐘墓,相傳孝可嘉。感符人化鶴,祥協地宜瓜。玉井無須羨,朱陵總浪誇。綿綿比周瓞,他日慶逾賒。
改卜塋新兆,泉臺傍魯坡。山川隨地勝,雨露得天和。積石根元美,東陵事若何。諸孫能嗣業,應比故侯多。
陣前仙琕生無愧,
鼓下蠻奴死合羞。
三尺吳縑暗塵土,
凜然蒼鶻欲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