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廣漢游三學山
殘陽終日望棲賢,
歸路攜家得訪禪。
世缺一來應薄命,
猿鳥可知僧可會,
此心常似有香煙。
殘陽終日望棲賢,
歸路攜家得訪禪。
世缺一來應薄命,
猿鳥可知僧可會,
此心常似有香煙。
一整天望著殘陽,期盼能到棲賢之地。帶著家人踏上歸途,得以去尋訪禪意。世間若缺這一次機緣,大概是我命運淺薄。猿猴飛鳥或許知曉,僧人也能領會,我的心常常就像縈繞著香煙一般寧靜。
棲賢:指隱居賢人的地方。
訪禪:尋訪禪理、禪意。
薄命:命運不好。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是詩人從廣漢游玩三學山時所作。當時社會可能相對穩定,詩人在游歷中尋求精神寄托,三學山作為佛教圣地,激發了詩人對禪意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禪意的追求和感悟。其特點是意境空靈,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對自然、禪理的細膩感受。
家乘桑蓋瑞,
國富臥龍才。
漢水神暉徹,
靈圖密命開。
橫天嘉氣應,
繼日景云來。
儻乏英雄器,
三分亦殆哉。
封疆莫嘆極西陲,
景物尤堪著詠思。
亭臺處處垂楊影,
街巷家家小酒旗。
舊同吳楚分梅艷,
新比戎瀘有荔枝。
鑿井咸泉通海脈,
靠山公署映江涯。
高壓郡西城,
觀風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
語笑萬家聲。
碧寺煙中靜,
紅橋柳際明。
登臨豈劉白,
滿目見詩情。
嘗聞商者云,轉貨賴斯民。遠近日中合,有無天下均。上以利吾國,下以藩吾身。周官有常籍,豈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貪秦。經界變阡陌,吾商苦悲辛。四民無常籍,茫茫偽與真。游者竊吾利,墮者亂吾倫。
淳源一以蕩,頹波浩無津。可堪貴與富,侈態日日新。萬里奉綺羅,九陌資埃塵。窮山無遺寶,竭海無遺珍。鬼神為之勞,天地為之貧。
此弊已千載,千載猶因循。桑柘不成林,荊棘有余春。吾商則何罪,君子恥為鄰。
上有堯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張,使我歌良辰。何日用此言,皇天豈不仁。
山中宰相下巖扃,靜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淺深驕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煙潭共愛魚方樂,樵爨誰欺鴈不鳴。
莫道隱君同德少,樽前長揖圣賢清。
子房天授漢,
不戰道尤尊。
秘法盈編受,
危機借箸論。
避封昭止足,
辟谷厭塵喧。
莫訝蕭規茂,
從容有緒言。
圣君賢相正彌綸,
諫諍臣微敢徇身。
但得葵心長向日,
何妨騖足未離塵。
豈辭云水三千里,
猶濟瘡痍十萬民。
宴坐黃堂愧無限,
隴頭元是帶經人。
寂照慈威化不同,
聞聲清凈得殊功。
指光遠射神龍燭,
眉彩修彎帝釋弓。
寶器曉凝蘭穗露,
珠衣秋響桂枝風。
信知萬里從人欲,
何患周游鬼國中。
危峰屹立長江上,
勢折華胥限百蠻。
鰲背孤撐青玉柱,
斗杓斜插翠云鬟。
月生西海初三夜,
潮到東吳第一關。
安得扁舟多載酒,
放歌擊楫浪花間。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豐年。
孫公頃以清浄化,我來代之慚二天。
人物高傳臥龍里,神仙近接弄珠川。
漢光舊烈山河在,徘徊吊古良依然。
二十八將固不朽,風云一代皆忠賢。
我亦明時得君者,出處十載功不前。
尚得州麾養衰疾,優游豈減居林泉。
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風月夕不眠。
之翰詩來若金石,重于我輩何其偏。
相其直道了無悔,寧爭蠖屈與鵬騫。
斷澗橫幽石,蒼苔古木陰。
欹危接山腹,迢逓過云心。
峭壁峙千仞,飛流下萬尋。
秦人若驅策,蓬島路非深。
段氏推忠武,
論兵特造微。
歷朝功并建,
諸將令咸依。
重位無矜色,
高門有德輝。
當時勛貴族,
孰不仰家肥。
五老閑游倚舳艫,
碧梯嵐逕好程途。
云開瀑影千門掛,
雨過松黃十里鋪。
客愛往來何所得,
僧言榮辱此間無。
從今愈識逍遙旨,
一聽升沉造化??。
羽客何年此煉丹
尚留空灶鎮孱顏
云中雞犬仙應遠
山下鵝羊石轉頑
湘渚幾因滄海變
遼城無復令威還
何年仙馭還來此
盡遣飛騰上九關
明珠在掌,有功者賞。
胡漢不來,全無伎倆。
伎倆既無,波旬失途。
瞿曇瞿曇,識我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