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雨送神曲 其三
肅旂旆兮先驅,咽簫笳兮擁歸輿。
椒醑甘兮牲幣潔,如肸蚃兮為之躊躕。
瞻前山兮嵯峨,指去路兮縈紆。
神德大兮報無以稱,徒感涕兮長吁。
肅旂旆兮先驅,咽簫笳兮擁歸輿。
椒醑甘兮牲幣潔,如肸蚃兮為之躊躕。
瞻前山兮嵯峨,指去路兮縈紆。
神德大兮報無以稱,徒感涕兮長吁。
莊嚴的旗幟在前面開道,嗚咽的簫笳聲伴隨著神乘坐的車駕歸來。椒酒甘甜,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潔凈,神靈仿佛有所感應而遲疑不前。望著前方險峻的山巒,指著那曲折的去路。神的恩德浩大,我卻無法用合適的方式報答,只能感動落淚,長嘆不已。
旂旆(qí pèi):旗幟。
先驅:在前面開路。
咽:形容簫笳聲低沉、嗚咽。
歸輿:神乘坐的車駕。
椒醑(jiā xǔ):用椒浸制的美酒。
牲幣: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
肸蚃(xī xiǎng):指神靈感應。
躊躕:猶豫、遲疑。
嵯峨(cuó é):山勢高峻的樣子。
縈紆(yíng yū):曲折回旋。
此詩可能創作于古代祭祀儀式上。在古代,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會舉行祭祀神靈的活動。這首詩或許是在祭祀雨神等神靈,送神歸位時所作,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依賴,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神靈的感恩與敬畏。其突出特點是營造了莊重肅穆的氛圍,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和人們的精神世界。
名園好,最好是回廊。
一帶朱藤盤曲折,兩行桂樹吐芬芳。
風送笛聲揚。
水碧沙明處,
青山露一層。
亂楓圍馬棧,
孤艇曬魚罾。
問渡去何急,
買田歸未能。
遙知林際寺,
間殺白云僧。
淺溜蜻蜓,深藏鸂鶒,綠波四圍縈護。芳辰供眺覽,有多少、畫船簫鼓。宜煙宜雨。便雨霽煙消,也饒佳趣。倪迂譜。只應郊外,遠山添取。
日暮。縱目登臨,覺此身清曠,予懷欲訴。一官資坐鎮,爭名勝、荒涼如許。頹垣廢礎。問大地樓臺,幾人支拄。宴延佇。一湖春水,滿天晴絮。
四面峰巒翠入云
一溪流水漱山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
日午先教掩寺門
誰家玉雪花嬌兒,
頓足嬉笑牽爺衣。
韓家阿拿今已矣,
有誰門前迎我歸。
寒寬一雁落。正萬里相思,被渠驚覺。春風字字吹香雪,喚起西湖盟約。當時醉處,仿佛記、青樓珠箔。又不是,南國花遲,徘徊酒邊慵酌。
家山月色依然,想竹外橫枝,玉明冰薄。而今話昨。空對景、悵望美人天角。清尊淡薄。便翠羽、殷勤難托。休品入、三疊琴心,教人瘦卻。
霜落梧桐雁信沈,臨行苦苦勸相斟。淚痕若問誰多少,但比衣襟濕淺深。
十里長亭復短亭,驪歌一曲曉風清。春申江水深千尺,未及卿卿愛我情。
縹緲峰頭霜葉鮮,秋風吹上泛湖船。坐看日月相消長,似是人間別一天。
屼屼包山倚具區,靈威曾得入旬馀。當年謀國臣何拙,不取黃金取禹書。
杏山山上石屼嵲,杏山山下水泬寥。
山前山后沙土紅,疑是當年覆軍血。
憶昔將軍初上馬,羽檄交馳遍天下。
貔貅十萬出雄關,遮日旌旗隘原野。
畫鼓三通不交戰,觱篥聲中轍先亂。
二千鐵騎儼天人,大箭長弓一當萬。
霜摧敗葉草偃風,血流海色波濤紅。
功成不坑長平卒,祇今竹帛褒元功。
吁嗟推轂竟何補,獻俘解縛拜圣主。
有人東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冷艷開來自耐寒,
枝間長有鶴盤桓。
冰姿不比嬌姿賤,
寄語詩人奠誤看。
喬木村村樹
蕪菁岸岸花
浪翻春雨急
山帶夕陽斜
古縣城三板
浮圖水一涯
更投前路宿
帆落聽鳴蛙
百鍊香螺沉水,寶薰近出江南。一穟黃云繞幾,深禪想對同參。
螺甲割昆崙耳,香材屑鷓鴣斑。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閒。
霏霏炎雨落晴空,
峽底洪濤掛玉虹。
鱗甲滿江看競渡,
奪標眼底定誰雄。
繡囊冷云軟。古意何年讀秦篆。余的的、水心清淺。伴羅薦春衫,珠珰玉串。凝愁不卷。似新蟾、樓側初轉。怪生就、影兒無幾,終日向人滿。
消遣。彩絲雙綰。仗頻磨、鉛華吹暖。依然相對天遠。況霜杵魂驚,淋鈴路斷。濃妝近來懶。只描得、長蛾一半。菱花里、自看妖冶,卻勝薄情眼。
行年已六十,生性不知老。或壽億萬歲,恒沙無量數。
坐視天人變,生死輪回苦。國土幾沈變,星日多隕去。
天行運不停,日月舞大宇。時放四光明,化生茲后土。
慧星觸之沉,黑暗遂萬古。開闔在所覺,視猶頃刻許。
山中千歲者,縮短七日處。視此六十年,豈真比旦莫。
而何稱祝為,謬爾稱耆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