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縹緲峰頭霜葉鮮,秋風吹上泛湖船。坐看日月相消長,似是人間別一天。
屼屼包山倚具區(qū),靈威曾得入旬馀。當年謀國臣何拙,不取黃金取禹書。
縹緲峰頭霜葉鮮,秋風吹上泛湖船。坐看日月相消長,似是人間別一天。
屼屼包山倚具區(qū),靈威曾得入旬馀。當年謀國臣何拙,不取黃金取禹書。
縹緲峰的山巔上,經(jīng)霜的楓葉鮮艷明麗;秋風吹拂,我登上泛游太湖的小船。靜坐船中看日月交替升落,仿佛置身于與人間不同的另一番天地。高大的包山依傍著太湖,傳說靈威丈人曾在此停留十多天。當年謀劃國事的臣子多么笨拙,不拿黃金卻選取了《禹貢》這樣的典籍。
縹緲峰:太湖七十二峰之首,位于江蘇蘇州西山島,為太湖第一高峰。
屼屼(wù wù):形容山勢高峻突兀的樣子。
包山:即洞庭西山,太湖中最大島嶼,因山形如包裹而得名。
具區(qū):太湖的古稱,出自《爾雅·釋地》‘吳越之間有具區(qū)’。
靈威:指靈威丈人,傳說中太湖的隱士或仙人,《吳越春秋》載其曾向大禹傳授治水之法。
旬馀:十多天,一旬為十天。
禹書:指《禹貢》,《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古代地理與治水方略。
此詩應(yīng)為作者游覽太湖時所作。太湖自古為名勝,兼具自然之美與歷史底蘊。詩中‘靈威’‘禹書’等典故關(guān)聯(lián)太湖傳說與大禹治水的歷史,或反映作者借景抒懷,結(jié)合實地見聞引發(fā)對歷史與治國的思考。
全詩前半描繪太湖秋景,以‘坐看日月’凸顯太湖的超脫之境;后半借包山傳說與‘禹書’典故,議論歷史人物的取舍,隱含對務(wù)實精神的推崇。詩境由景及史,融自然之美與人文思考于一體,簡潔而意蘊深遠。
江空歲晚不堪愁,鸚鵡洲寒鬢欲秋。留著梅花莫開盡,為公吹玉過南州。
賢者多財應(yīng)損智,愚而殖貨易生嗔。二疏教子無他祝,愿向先疇加苦辛。
一幅湘山千里色,碧天如水蓋秋寬。磨錢作鏡時一照,乞與禪齋坐臥看。
江上春風吹布袍,題詩千里問蓬蒿。君還記得當年事,竹下焚香讀楚騷。
昔人論墨陳為貴,子姓為陳業(yè)更專。問子去玄知幾世,童烏有藝亦能玄。
望帝無端化羽毛,無朝無暮口嘈嘈。見說天高三萬物,吻乾舌出也徒勞。
柳綠鶯啼二月天,家家門外泊湖船。傷心世事隨流水,回首春風又隔年。客路紅塵心半染,親墳宿草恨長牽。亦知溫飽非吾事,負郭何須二頃田。
中都學(xué)舍今百區(qū),聲教遠及萬方初。新羅百濟亦遣子,期門羽林皆讀書。一時復(fù)見制作盛,四境已安攻戰(zhàn)馀。老夫竊祿愧無補,惟解區(qū)區(qū)校魯魚。
萱草北堂深,霜風一夕侵。斷機思往訓(xùn),捧檄負初心。仙府云軿遠,佳城月魄陰。平生五鼎養(yǎng),空復(fù)美衣衾。
作賦張平子,能文劉孝標。空憐此明月,不得共清宵。一水流何急,雙帆去漸遙。秋光云淡淡,風色樹蕭蕭。沁浦期高興,蘇門擬勝招。齊名鎮(zhèn)河朔,歌頌到漁樵。
梅生一尉卑,喋喋正天紀。洗心洞玄化,削跡棄妻子。龍變孰能馴,蟬蛻乃真止。松回風泠泠,水落石齒齒。
離歌唱罷上吳船,行李蕭蕭只舊氈。已拜秋官經(jīng)十載,復(fù)登云路遠三千。鶯啼御苑花迎佩,馬度深河柳拂鞭。遙想朝回無事日,壯懷應(yīng)賦遠游篇。
嵯峨峰頂移家住。是個不唧留樵父。爛柯時樹老無花,葉葉枝枝風雨。故人曾喚我歸來,卻道不如休去。指門前萬疊云山,是不費青蚨買處。
樛枝半著古苔痕,萬斛寒香一點春。總為古今吟不盡,十分清瘦似詩人。
南山采藥北山棋,把斷閬風天不知。試問龕中二三子,爛柯人是向來誰?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