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知貢舉晁迥
禮闈選士古稱難,都為升沉咫尺間。較藝清時公道在,掄材應得惠人寰。
盛時選士貢闈開,殿宇聞風獻藝來。心似權衡求實效,勿教蓬蓽有遺才。
禮闈選士古稱難,都為升沉咫尺間。較藝清時公道在,掄材應得惠人寰。
盛時選士貢闈開,殿宇聞風獻藝來。心似權衡求實效,勿教蓬蓽有遺才。
禮部考試選拔人才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困難,因為考生的命運就在這咫尺之間的升降變化。在清平時代考核才藝,公道是存在的,選拔人才應該能惠及人間。盛世選拔人才,貢院的大門敞開,考生聽聞消息帶著才藝前來。主考官的心要像秤一樣去追求實際效果,不要讓貧寒人家有被遺漏的人才。
禮闈:指禮部主持的科舉考試。
升沉:指考生的成敗、得失。
較藝:考核才藝,即考試。
掄材:選拔人才。
惠人寰:惠及人間。
貢闈:即貢院,科舉考試的場所。
權衡:秤,這里比喻公正衡量。
蓬蓽:指窮苦人家。
此詩是皇帝賜給知貢舉晁迥的。在古代,科舉考試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關乎國家的興衰和人才的任用。皇帝作此詩,是希望主考官在選拔人才時能秉持公正,為國家選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反映出當時對科舉取士的重視。
這首詩主旨明確,強調科舉選才的重要性和公正性。其突出特點是直白勸誡,對主考官提出明確要求。在文學史上雖文學性不是特別突出,但反映了當時的科舉制度和社會對人才選拔的關注。
迢遞中條寺,秋尋忘險途。
屐蹤臨水有,錫影入云無。
像閣分秦樹,經窗見舜都。
我曾題壁處,閑看想踟躕。
初得春方暖,今來歲已闌。
紫泥辭卻易,白雪和終難。
頻拂心寧倦,時吟齒覺寒。
會須親謝去,閑拄折魚竿。
獨薦因公道,孤寒去若何。
遙裝行李少,近事祖筵多。
小雪飄嵩岳,微冰結汴河。
歸來乘駟馬,林下愿重過。
詔下儒中選將臣,眾推何處避君恩。
圖書官職人間美,斧鉞威權閫外尊。
蘭省交朋迎適愿,棠郊寒士送銷魂。
功成佇聽居藩翰,肯憶漁樵在水村。
人間第一榮,初得好科名。
萬乘登樓看,三臺讓路行。
搜羅空草澤,宴會敵蓬瀛。
榜眼兼衣缽,偏依野客情。
久向東郊住,漸同麋鹿情。
游山岐路熟,見寄禮儀生。
藜杖新仍重,荷衣破轉輕。
身猶為外物,詩亦是虛名。
自愛閑無敵,誰憂道未行。
絕疑疏日者,相許愧時英。
窮易憐無著,圍棋惡有爭。
唯應心友至,林下笑相迎。
誰共東郊訪懶魁,一時文武盡奇才。
朱衣列到柴門住,皂纛隨穿竹徑來。
乍照兒童戈似雪,忽驚猿鶴鼓如雷。
眼看兩地翱翔去,溪上無由更接陪。
喜得華亭鶴,看承過所宜。
防饑先種稻,憂病預鉆龜。
易愜眠云意,難酬臥錦詩。
不緣過郡謝,步步在相隨。
布褐楮皮冠,朝昏信自然。
眼明山雨后,發亂晚風前。
鶴病生閑惱,僧來廢靜眠。
自知慵懶性,至死豈能悛。
登科二十載,佐幕尚如初。
官為詩磨折,家因酒破除。
青衫應懶補,白發想慵梳。
別后常相憶,何緣得共居。
國陽崇大報,王宇藻多儀。
散致尊王度,懷柔祝帝禧。
儲精通合漠,玩志協征夷。
律正風來迥,宵長月上遲。
漏筒聲淅瀝,陛戟影流離。
夙戒群倫序,交懽百慮怡。
星繁陳法仗,云密蔭平逵。
傳曉鳴梢動,威容聲率祗。
捧詔異常倫,無官豈累真。
瓢知空似性,琴想重于身。
臥必思云切,行應待鶴頻。
林間起相送,漸覺世還淳。
遠惠雞同雪,應圖警臥云。
如君鳴有信,似我素無文。
映樹迷蟾彩,臨流雜鷺群。
朝昏何所恨,不共隔籬聞。
王業致艱難,功成退自安。
閑中猶有俸,品外更無官。
洛水垂簾聽,嵩峰憑幾看。
唯應問安詔,時復到門闌。
風情不獨少人同,滿腹書寧愧郝隆。
職務恰如波正急,輜囊長似獄長空。
柳藏衙樹侵堤綠,旗插樓船照岸紅。
見說公余無一事,題詩多在禹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