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黃劉二尊師
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峰居。
矯掌白云表,晞發陽和初。
清夜降真侶,焚香滿空虛。
中有無為樂,自然與世疎。
道尊不可屈,符守豈暇余。
高齋遙致敬,愿示一編書。
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峰居。
矯掌白云表,晞發陽和初。
清夜降真侶,焚香滿空虛。
中有無為樂,自然與世疎。
道尊不可屈,符守豈暇余。
高齋遙致敬,愿示一編書。
廬山有兩位道士,分別住在一座山峰之上。他們高舉手掌于白云之外,在溫暖的初春梳理頭發。清凈的夜晚,神仙真侶降臨,焚香的香氣彌漫在虛空之中。其中有無為的快樂,自然就與世俗疏遠。道尊不可被屈服,守護符箓哪有閑暇。我在遠處的書齋遙遙致敬,希望能得到你們的一部道書。
矯掌:高舉手掌。
晞發:曬干頭發,這里指梳理頭發。陽和:溫暖的春天。
真侶:神仙真侶。
無為:道家的一種思想,順應自然,不妄為。
符守:守護符箓。
高齋:書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道教較為盛行,許多文人對道家思想和道士生活感興趣。詩人可能聽聞廬山兩位道士的事跡,被他們的道家修行和生活方式所吸引,從而創作此詩表達敬意和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廬山兩位道士的崇敬和對道家生活的向往。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文人對道家文化的關注和推崇。
松風忽過小溪灣,長出仇池石一班。不問已知天地別,神仙自合享三山。
桃花流水隱雙鳧,中有高真徹曉呼。人是右丞詩是畫,袛應喚作輞川圖。
王維石室魯菟裘,一日山居一日侯。試到頑仙樓上看,可知李白醉時不。
天上元靈曲奏來,何因人世獎仙才。正如渡口溪風便,流出胡麻飯一杯。
攜將琴鶴過夷門,比勘溫公獨樂園。圣世遭逢無避理,不應題是小桃源。
憶昔威弧未絕弦,安驅黃犢自栽田。
秋風棗熟從人打,春雨茶香信手煎。
水面驚鷗何浩蕩,沙頭宿鷺正聯拳。
鄰翁得酒歸來晚,入市曾攜貫柳鳊。
東齋孤月冷凄凄,
幾個寒鴉樹上啼。
寄語諸生休悵望,
行人已過大梁西。
地遠滄溟北,天高揭嶺東。
共言歌召父,何意失文翁。
廟貌烽煙后,人情涕淚中。
猶馀韓子木,蕭颯起秋風。
船子寥寥載不空,
幾回明月弄清風。
呈橈舞棹無他事,
只欲教人解六通。
每憶云山養短才,
蓬門今始為君開。
落花寂寂黃昏雨,
依舊去年雙燕來。
悼亡詩料寫荒寒,
皋廡相依慰愿難。
今夕孤鐙風雪里,
太行山色怕重看。
高僧慣來看,踏破綠苔紋。
歸來宣室恰新年,
筆下生成又補天。
喚作玉堂堂喚雪,
不知若佞若為賢。
無奈炎威侵我急,閒來掃跡遁虛空。
松亭況遇連朝雨,竹塢清涵一榻風。
汩汩流泉巖石上,叢叢芳桂野山中。
煩襟終日憑驅遣,欹枕難禁午睡濃。
飛轡千峰躡紫霞,沐蘭還宿太清家。
金芝歸獻長生節,笙鶴難淹二室花。
露氣初高曙色寒,蓬萊宮闕正東看。
金泥奏罷神君答,松柏蕭森白石壇。
春將暮,日方賒。鳥啼花。人在畫樓深院里,喚茶茶。
罷閑愁,看棲鴉,枕兒上、云髻欹斜。正是海棠春睡去,莫驚他。
花影亂,鳥聲嘩。嘆年華。見說小桃開盡了,倚闌斜。
恨悠悠,撥琵琶。重門閉、夢繞天涯。偷向月中行又住,莫驚他。
日顆曝乾紅玉軟,
風枝臺動練羅鮮。
剪水飛花也大奇。熬波出素料同機。會心一笑撒鹽詩。
誰擁醴酏夸歲瑞,恨無堅白怨朝曦。閉門高臥有人饑。
回望垂虹隔杳冥,湖波浩渺快揚舲。
半篙日氣霧中白,萬點浪花煙外青。
隱隱榜歌來雁汊,凄凄漁笛出云汀。
還憐心切鄉閭近,未暇攜筇訪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