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幷序) 六十一
少年何必好,老去何須嗔。
祖公日日故,孫子朝朝新。
祇道人祭鬼,何曾鬼祭人。
??來何(項疑“還”)須去,知我是誰親?
少年何必好,老去何須嗔。
祖公日日故,孫子朝朝新。
祇道人祭鬼,何曾鬼祭人。
??來何(項疑“還”)須去,知我是誰親?
年少時不必過于在意好壞,年老了也不必生氣抱怨。祖輩們一天天離世,孫輩們卻日日新生。人們只知道人去祭祀鬼,卻沒想過鬼何曾能來祭祀人。暫時來到世上又何必急著離去,又有誰能真正知道誰才是和我親近的人呢?
嗔:生氣,抱怨。
故:去世。
??:同“暫”。
由于資料有限,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定。但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可能是在經歷了人生的起伏、見證了生死更迭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達對生命和世事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在于傳達一種豁達的人生觀,看淡生死和人生境遇。其特點是語言直白、哲理深刻。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命的思考。
姑蔑城南問爛柯,籃輿踏翠晚來過。
巖前云擁杉松老,席上棋敲日月多。
四序秋光浮澹蕩,半空鐘韻繞嵯峨。
仙人去后余殘局,風雨山深長薜蘿。
隴頭一片白云飛,仆乎束裝吾欲歸。
故人故人莫強挽,篋中流塵昏淚衣。
淚衣雖昏尚堪著,庭前兒戲慈顏樂。
官高如天印如斗,問君此樂應還有。
凌云細路險可遵,稍從飛錫攀嶙峋。
烏巢崔嵬寄林莽,蟻穴細碎嚴君臣。
震開樓閣一彈指,俯覽世界千微塵。
人間劫火變滅盡,此地獨與湖山新。
佳章一見一開顏,讀向寒窗到日斑。
筆陣知公來似雨,詩肩笑我聳如山。
皂雕氣欲凌千里,老驥身猶絆六閑。
聞說漢庭思祭酒,詔書相繼促河間。
不到八年久,重來雙鬢蒼。
珠璣濺寒溜,笙磬咽風篁。
啼鳥千林晚,飛花一路香。
吾宗故廬在,立馬傍殘陽。
誤落樊籠二十年,蒼顏白發意頹然。
解紛無用空彈鋏,揣分唯堪備執鞭。
乘雁去來何足數,涸魚濡沫自相憐。
扁舟東下雖云晚,及見梅花破臘前。
一葉下庭木,初敲窗戶秋。
陰云偏妬月,衰病懶登樓。
勛業頭先白,江河淚未收。
停橈是吾土,休夢野堂游。
我與真歇師,同年五十八。對之意頹然,百事付華發。
買舟系籬傍,一日來告別。挽之不肯留,徑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請師為指訣。俯首無一言,苦欲相泯滅。
余漫述所聞,此法本無缺。山河連大地,鳥獸暨魚鼈。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闊。試即此身求,萬象皆森列。
聲色臭味等,六根能剖決。阿誰使之然,未可計巧拙。
盍亦返故鄉,子細自披抉。當有無價珍,終身用不徹。
胡為浪馳走,千里訪名剎。環立廣坐下,覷人搖輔頰。
譬如坐海底,巨浸從頭沒。反問岸上人,覓水濟我渴。
師聞抵掌笑,卻道我饒舌。徑山堂未開,居士法先說。
儒生玩韋編,貝葉師所閱。兩家相詬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見意軒豁。縱談這個事,回出言詞末。
古人知造車,不較出門轍。看誰到長安,寧論胡與粵。
因書問答語,聊以贈真歇。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風俗日云薄,典刑終未泯。
請看列女傳,今有柳夫人。
色養金章貴,褒封鈿軸新。
凄涼板輿路,卻見小梅春。
吾鄉苦筍佳,出處惟石屋。玉肌膩新酥,黃衣緣深綠。
林深恐人知,頭角互出縮。煙雨養春姿,此物未成熟。
三月臘酒香,開罇慰幽獨。烹庖入盤俎,點醬真味足。
未須五鼎牛,聊稱一囊粟。朅來庾嶺下,歲月去何速。
經冬又七春,未分窮途哭。今朝好事者,惠我生一束。
頭髠甲斕斑,味惡韻粗俗。兒童不慣嘗,噦噫驚媼仆。
老妻念鄉味,放箸淚盈目。丈夫志有在,何事校口腹。
呼奴更傾酒,一笑風生谷。
日出過山頭,日入宿山下。
我行山亦行,隱隱似奔馬。
朝昏山送迎,山意自傾寫。
借問征途間,誰如此山者。
漫求三釜祿,浪走十年塵。
白發不饒我,虛名能中人。
溪山閑始見,魚鳥靜相親。
共對一庭月,誰非吾近鄰。
跋馬西州路,山川淚眼傍。
看君有遺范,如我見橫塘。
寒日低瓜步,浮云接建康。
隔江多少恨,付與雁南翔。
故里詩人去,湖山最寂寥。
草深張祜宅,花暗許渾橋。
鳳髓何時續,蓬萍觸處飄。
鴻冥杳難及,霜鬢兩蕭蕭。
虛堂夜坐燈微明,家無婢子誰學笙。
徐而得之笑絕倒,數锨爐火圍短罌。
君勢炎炎方得計,緣底不平為此鳴。
詩人耳冷教坊樂,蟲歌蛙吹聊娛情。
天公有意慰酸冷,勺水便成鸞鳳聲。
抽牽狂緒挽不斷,呼兒漉酒飛銀觥。
須臾火盡竟何有,枕書酣臥衰顏頳。
尚疑魂夢帶余想,齁齁鼻息旁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