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幷序) 四十一
虛霑一百年,八十最是老。
長命得八十,不解學修道。
悠悠度好日,無心念三寶。
根(一作“報”,張改作“抱”,項校作“把”)拳入地獄,天堂無人到。
圻(項校作“坼”)破五戒身,卻入三惡道。
一入恒沙劫,不須自懊惱。
虛霑一百年,八十最是老。
長命得八十,不解學修道。
悠悠度好日,無心念三寶。
根(一作“報”,張改作“抱”,項校作“把”)拳入地獄,天堂無人到。
圻(項校作“坼”)破五戒身,卻入三惡道。
一入恒沙劫,不須自懊惱。
白白活了一百年,八十歲就算是很老了。即便能活到八十歲,卻不懂得學習修道。悠悠閑閑地度過美好的日子,心里根本不想著佛法僧三寶。緊握拳頭作惡而入地獄,沒有人能進入天堂。破壞了持五戒的身體,就會墮入三惡道。一旦陷入漫長無盡的劫難,那時就不必自己懊惱了。
虛霑:白白地度過。
三寶: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
根拳:這里可能是握拳的意思,形容作惡的狀態。
圻破:應是“坼破”,即破壞。
五戒:佛教的五條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三惡道:佛教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恒沙劫:形容時間極長,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樣多的劫數。
此詩可能創作于佛教盛行的時期,當時佛教思想廣泛傳播,勸人修行、積善成德成為一種社會思潮。詩人或許看到很多人虛度光陰、不重視修行,便創作此詩來勸誡世人。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修道積善,避免墮入惡道。其特點是語言直白、勸誡意味濃,在宣揚佛教思想、勸化世人方面有一定作用,反映了當時佛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客心豁初霽,霽色暝玄灞。西向看夕陽,曈曈映桑柘。
二賢誠逸足,千里陪征駕。古樹枳道傍,人煙杜陵下。
伊余在羈束,且復隨造化。好道當有心,營生苦無暇。
高賢幸茲偶,英達窮王霸。迢遰客王程,裴回主人夜。
一薫知異質,片玉誰齊價。同結丘中緣,塵埃自茲謝。
三季分戰國,七雄成亂麻。
王風何怨怒,世道終紛拏。
至人洞玄象,高舉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圣賢共淪沒,臨岐胡咄嗟。
寶劒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沈失相從。
風胡滅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世道日交喪,澆風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反棲惡木根。
所以桃李樹,吐花竟不言。
大運有興沒,群動爭飛奔。
歸來廣成子,去入無窮門。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
仙人綠云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
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西上游江西,臨流恨解攜。
千山疊成嶂,萬水瀉為溪。
石淺流難溯,藤長險易躋。
誰憐問津者,歲晏此中迷。
上國山河列,賢王邸第開。
故人分職去,潘令寵行來。
冠蓋趨梁苑,江湘失楚材。
豫愁軒騎動,賓客散池臺。
白云乖始愿,滄海有微波。
戀舊爭趨府,臨危欲負戈。
春歸花殿暗,秋傍竹房多。
耐可機心息,其如羽檄何。
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
我愿從之游,未去發已白。
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
昆山采瓊蘂,可以煉精魄。
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
擾擾季葉人,雞鳴趨四關。
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
白首死羅綺,笑歌無時閑。
綠酒哂丹液,青娥凋素顏。
大儒揮金椎,琢之詩禮間。
蒼蒼三株樹,冥目焉能攀。
石門媚煙景,句曲盤江甸。南向佳氣濃,數峰遙隱見。
漸臨華陽口,云路入蔥蒨。七曜懸洞宮,五云抱仙殿。
銀函竟誰發,金液徒堪薦。千載空桃花,秦人深不見。
東溪喜相遇,貞白如會面。青鳥來去閑,紅霞朝夕變。
一從換仙骨,萬里乘飛電。蘿月延步虛,松花醉閑宴。
幽人即長往,茂宰應交戰。明發歸琴堂,知君嬾為縣。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絕世,馨香竟誰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
意氣人所仰,冶游方及時。
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楊辭。
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
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
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
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月落西上陽,余輝半城樓。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馬如飛龍,黃金絡馬頭。
行人皆辟易,志氣橫嵩丘。入門上高堂,列鼎錯珍羞。
香風引趙舞,清管隨齊謳。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
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黃犬空嘆息,綠珠成釁讐。何如鴟夷子,散發櫂扁舟。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