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觀(在嵊縣東南七十二里)
元珠道在豈難求,海變須教鬢不秋。
他日洞天三十六,碧桃花發共師游。
元珠道在豈難求,海變須教鬢不秋。
他日洞天三十六,碧桃花發共師游。
道家的玄妙之道若存在,哪會難以尋求,即便滄海桑田變遷,也應讓鬢發不生秋霜。將來等那三十六洞天的美景呈現,我要與師父一同在碧桃花盛開時去游覽。
元珠道:指道家玄妙的道理。
海變:滄海桑田的變化。
鬢不秋:指鬢發不白,保持青春。
洞天三十六: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有三十六洞天。
碧桃花:傳說中仙樹所開的花。
此詩創作時間可能在先天年間。當時朝廷重視道教,曾遣女道士投簡金庭觀。詩人或許受當時崇道氛圍影響,對道家文化充滿向往,在游覽金庭觀等道家圣地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道家之道的追求和對仙境的向往。其特點在于充滿浪漫的道家想象,在當時崇道的文學環境中有一定代表性,體現了道家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萬方秋氣蕩吟魂,不舞西風隱白門。洛里羞稱新鬢樣,章臺劇減舊腰痕。半林殘月啼寒鳥,一水斜陽淡遠村。記取曲江衙吏退,數奇攀折與誰論。
楓葉江寒雁叫霜,感時遺恨滿橫塘。吟秋風入桓伊笛,詠絮詩存謝女箱。但見征騑催漢使,只今瘦笛畫滕王。瀟瀟暮雨吳娘老,把酒空尋碎錦坊。
回首東風綠染衣,遠山眉黛是耶非。亞父功大營難問,蘇小門寒夢亦稀。流水六朝鴉幾點,暮云千里雁初飛。先生玩世垂垂老,青眼何人愿總違。
懶折腰肢肯乞憐,看他金縷畫凌煙。東皇望斷仍疏散,南國情深亦邈綿。搖落桓溫悲晚歲,風流張緒憶當年。毿毿塞外紅如錦,尚有余光照九邊。
豈厭天臺賦,胡然遽返真。法星沉昨夜,仙箓注茲辰。
閩海馀波潤,吳江舊業貧。片心留一劍,灑淚掛松筠。
垂虹何處是,歸櫬但扁舟。鶴向青城唳,馬含白練愁。
琴書孤橐冷,蘋藻五湖秋。贏得輿人頌,精靈逝不留。
記得山中住,低徊漫五年。
朅來訪勝跡,正直涼風天。
垂柳搖疏綠,高梧散薄煙。
予生耽寂寞,不是學逃禪。
明月隨人出鳳城,
夜來江上起秋聲。
分明一道天涯路,
錯認還鄉第一程。
熙時嘉樂育,振鐸向禺山。
地接枌榆近,心隨燕雀閒。
盤餐寒楚蓿,詞藻重秦關。
報最三春入,鳴珂帝里還。
皓月穿山屋,影缺光有余。
盈盈生遠寒,山川淡以虛。
中有百結心,對之不能舒。
四顧但寂寥,清風吹我裾。
舉首望明月,俯首視微軀。
不惑君能否,時年與圣同。
命長多病后,心貴寡營中。
喜睡天成懶,扶筇世擬翁。
明年丹藥熟,行步快如風。
南湖堂上著彭宣,
結得襄王夢里緣。
試問傍人鷗與鷺,
何如隨步小嬋娟。
風日逾暄妍,遨頭輸先輩。映水苔枝空,迎面玉塵碎。
國香已謝華,夭采各舒熊。古寺循鐘魚,敞閣鮑筍菜。
討春有余勇,振奇無別隊。松籟散風琴,谷淙聚云碓。
斗折疑絕蹤,蛾傅已騎背。天高徑手招,石頑叩臆對。
洞戶剖蟆?,井甃滀膏黛。崩峭窮百級,孱顏盡一概。
彈山獨兀傲,青旻未排退。泠然發冥悟,勝游儻思再。
柳條風慢天初暖,
花影晴光地亦香。
半啟朱扉寒粉面,騰騰更愛燈前見。簾外玉梅香近遠。羅襪淺,盈盈踏破銀泥軟。
淅淅雕闌風力短,清光又照黃昏院。怯把鴛針穿彩線。愁婉轉,玉樓人共金鳧暖。
九月十日天氣涼,桂花零落菊花黃。
竹根如意雙不借,放眸一望海天長。
天人彌天同一游,灑落珠璣不自休。
二老風流今凈盡,空馀怪石對龍湫。
致身通顯大槐夢,快意畋魚紫石潭。
何似相攜古蘭若,細看香篆味茶甘。
汾陽有三訣,
衲曾難辨別。
更擬問如何,
拄杖驀頭揳。
記臨歧,銷黯處。離恨慘歌舞。恰是江梅,開遍小春暮。
斷腸一曲金衣,兩行玉箸,酒闌后、欲行難去。
惡情緒。因念錦幄香奩,別來負情素。冷落深閨,知解怨人否。
料應寶瑟慵彈,露華懶傅,對鸞鏡、終朝凝佇。
朝登太觀亭,晚到迎江寺。
竦身入云中,千里絕蒙蔽。
雞犬無近聲,雕鵬有遠勢。
江山與城郭,混茫浮一氣。
乃知最高處,原不阻人至。
十載游三吳,攬盡六朝麗。
放眼苦不寬,多緣在平地。
茲塔峙江干,閱歷婆娑世。
現此不壞軀,佛力何赑屃。
疑有阿育王,神光分舍利。
愧非人天目,一一窮玄秘。
得魚筌可忘,到岸筏應棄。
此來亦雪鴻,蹤跡毋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