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十四首 其四
女流中有大丈夫,示現其身化其類。
以戒定慧解脫法,攝彼貪欲瞋恚癡。
雖處于中作佛事,如風行空無所依。
過去未來及現在,塵沙諸佛及菩薩。
異口同音發是言,善哉奇特世希有。
心源清凈無憂喜,不作無喜無憂想。
逢場作戲隨世緣,而于世緣無所著。
六月火云燒碧空,雷聲忽震三千界。
銷除熱惱獲清涼,是彼丈夫誕時節。
我說此偈助光明,普施法界諸女人。
女流中有大丈夫,示現其身化其類。
以戒定慧解脫法,攝彼貪欲瞋恚癡。
雖處于中作佛事,如風行空無所依。
過去未來及現在,塵沙諸佛及菩薩。
異口同音發是言,善哉奇特世希有。
心源清凈無憂喜,不作無喜無憂想。
逢場作戲隨世緣,而于世緣無所著。
六月火云燒碧空,雷聲忽震三千界。
銷除熱惱獲清涼,是彼丈夫誕時節。
我說此偈助光明,普施法界諸女人。
女性中也有大丈夫般的人物,示現自身去度化同類。用戒定慧解脫之法,來攝伏他人的貪欲、瞋恚和愚癡。雖身處其中做佛事,就像風在天空中吹過沒有依靠。過去、未來以及現在,如塵沙般眾多的諸佛和菩薩,異口同聲地說,這真是太好了,奇特又世間稀有。內心清凈沒有憂愁和歡喜,也不刻意去想無喜無憂。順應世間因緣逢場作戲,但又不執著于這些因緣。六月熾熱的火云燒紅了天空,雷聲忽然震動三千世界。消除了熱惱獲得清涼,這是那位大丈夫誕生的時節。我作這首偈來增添光明,普遍施與法界的所有女性。
戒定慧:佛教術語,指防非止惡的戒、息慮靜緣的定、破惑證理的慧。
解脫法:脫離煩惱業報的方法。
貪欲瞋恚癡:佛教所說的三毒,即貪、嗔、癡。
三千界:佛教稱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簡稱三千界。
此偈可能創作于佛教弘法時期,當時佛教重視度化眾生,強調無論男女皆可修行解脫。作者可能在看到有女性修行者以堅定的信念和智慧度化他人的事跡后,有感而發創作此偈,以宣揚佛法平等、解脫的理念。
這首偈主旨是宣揚佛法,贊美女性修行者的不凡。其特點是將佛法義理與自然景象結合,通俗易懂。在佛教文學中,它體現了佛教對眾生平等修行的倡導,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世事關心難得住。北渚停橈,一夜孤篷雨。不見美人誰與語。空江月落潮平處。
黯黯碧云天薄暮。酒冷香殘,無計驅愁去。他日重來還看取。玉鳧新制驚人句。
西風曳曳片云閒,
一夜寒泉臥北山。
倚杖巖頭秋獨望,
稀疏煙壟是人間。
乞取刀圭救病身,韓公于此枉天真。
何如夜坐忘軀殼,但有纖毫俱是塵。
無味之中味最長,東湖居士獨先嘗。
乃知此藥真良藥,何必求他肘后方。
客從南方來,報我天童老。
撞破太虛空,全身入荒草。
而今子細思量,令人哭不成哭笑不成笑,寥寥目斷千峰曉。
寄奴遺跡托江扃,獨記詩翁屐齒經。
香界近憐填戟衛,高居誰解乞巾瓶。
竹隨鶴骨俱癯碧,雨漬峰容作窈青。
投暮不緣雙屩濕,回車端可酌中泠。
薙圃課僮奴,爭前不待呼。
水泉經雨壯,蓁莽得霜枯。
高樹鳴雙鵲,清池下兩鳧。
暮年惟樂此,馀念一毫無。
幾年筆札勞王事,此日除官山水鄉。劍浦先人有遺愛,可能一過奠椒漿。
章程自是子諳知,民社如今亦有之。莫謂哦松堪了職,好將勤慎答明時。
慈云冉冉蔭虛亭,小有寒泉徹底清。不用老僧他作供,秖須一勺洗中扃。
象防吊露埋齒,
麝以香聞割臍。
群兒爭放紙鷂,
老子寧為木雞。
竇繪傳明視,爰爰意態輕。
奇毛含水色,異孕吐星精。
質豈千年變,衣疑六入成。
匿光蹲桂樹,鍊藥搗芝莖。
白露濡蟾魄,蒼煙歛玉衡。
同文符卜筮,存野逐干城。
獻瑞來安阜,馴游入鎬京。
君王今萬歲,特此進長生。
國恥誠難雪,何仇到匹夫?既傳通道檄,翻棄入關繻。事竟成狙擊,危同捋虎須。陰謀圖一逞,攘外計何愚!
萬里滇南道,空勞秉節臣。就令戎伐使,已累漢和親。況坐王庭獄,惟誣化外人。在旁鷹眼睨,按劍更生嗔。
洗血拚流血,鯨魚海上橫。人方投袂起,我始奉書行。重鎮勞移節,群兒慮劫盟。懷柔數行詔,悔過復渝平。
休唱攘夷論,東西共一家。疏防司里館,謝罪使臣槎。詎我持英簜,容人擊副車。萬方今一概,莫自大中華。
鵓鴿桃紋干煉熟。棗膏胡粉和香筑。鳳翅狻猊填絳綠。紅光簇。貂珰門外神茶矗。
殘夢京華難再續。空山雪子埋牛目。幾橛枯株鷹爪禿。誰人斸。跛奴運斧還傷足。
碧澗銀流水石舂,
懸崖倒掛兩三松。
半巖應有人家住,
一縷炊煙上遠峰。
我聞安養國,賢圣俱棲遲。
講堂極壯麗,行樹相因依。
湛湛七寶池,矯矯珍禽飛。
金繩界道明,天樂隨風移。
衣食應念至,不假人力為。
文殊既戾止,慈氏亦來儀。
長揖三界苦,永絕四流悲。
逝辭五濁世,金手引同歸。
雁送霜愁,蛩添雨思。苔生臥閣渾無事。
柴桑處士正饑驅,白衣漸愧江州刺。
句冷吳楓,題殘永柿。杜家又讓君行二。
買山自是古人心,何須咄咄頻書字。
趺坐繩床萬慮澄,寒山一片結同心。
詩雖壓藥原無病,竹偶吟風可代琴。
動靜總輸間處覺,去來休向定中尋。
請看蜀魄離群久,未必思歸直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