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詩十首 其十
我聞安養國,賢圣俱棲遲。
講堂極壯麗,行樹相因依。
湛湛七寶池,矯矯珍禽飛。
金繩界道明,天樂隨風移。
衣食應念至,不假人力為。
文殊既戾止,慈氏亦來儀。
長揖三界苦,永絕四流悲。
逝辭五濁世,金手引同歸。
我聞安養國,賢圣俱棲遲。
講堂極壯麗,行樹相因依。
湛湛七寶池,矯矯珍禽飛。
金繩界道明,天樂隨風移。
衣食應念至,不假人力為。
文殊既戾止,慈氏亦來儀。
長揖三界苦,永絕四流悲。
逝辭五濁世,金手引同歸。
我聽聞安養國,賢圣都在此棲息。講堂極其壯麗,成行的樹木相互依靠。那清澈的七寶池,珍奇的鳥兒矯健地飛翔。金色的繩索劃分道路清晰,天上的音樂隨風飄移。衣食只要心念一動就會到來,無需人力去操辦。文殊菩薩已經來到,彌勒菩薩也前來。作揖告別三界的苦難,永遠斷絕四流的悲傷。離去告別這五濁惡世,被金色的手引導一同回歸。
安養國:指西方極樂世界。
棲遲:棲息、停留。
因依:相互依靠。
湛湛:清澈的樣子。
矯矯:矯健的樣子。
界道:劃分道路。
戾止:來到。
來儀:來臨。
三界:佛教術語,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流: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五濁世:佛教認為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時代。
這首詩可能創作于佛教盛行的時期,當時佛教思想深入人心,人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充滿向往。詩人或許在現實生活中遭遇諸多苦難,從而借助對極樂世界的描繪來表達內心的追求和對解脫的渴望。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突出特點是對極樂世界細致的描寫。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佛教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自君來此地,謂我頗同流。
復往江湖去,寧忘霄漢游。
龍蛇蟠海曲,鴻雁向河洲。
從此風波隔,長安日暮愁。
軒冕怕塵淄。愧見臺司。不因五斗折腰肢。三徑就荒思故土,歸去來辭。
秋色滿東籬。霜葉離披。白衣送酒酒盈卮。晚節香名真不朽,譜作傳奇。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曾向名場踵后塵,那因旅況見情親。
懷中蒯劍酬知己,篋里綈袍戀故人。
借箸欲籌時事劇,吮毫酣寫韻言真。
雄心此夜難消遣,挑盡寒燈對話頻。
聽說君中外,
堂堂世上名。
文華張右史,
正素老先生。
已上三年課,
相期萬里程。
贈行無好句,
聊用一杯傾。
悵離群、半江空晚,平沙欲下仍起。飛來曾渡鴛鴦浦,顧影獨憐憔悴。書待寄,奈要寫、相思篇幅,難成字。驚風去矣。任雪夜呼奴,云天覓伴,相與永拋棄。
調箏柱,勝卻冰弦十二。獨彈誰諒深意。看伊冷落孤棲久,嘗透異鄉情味。嗟兩地。只撇下、離愁一點秋云里。歸程萬里,看紫塞塵清,玉關春好,何處覓知己。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其表。
半真半假千家貨
非實非虛百寶囊
盡底打開都見了
有誰合火共分贓
我車出蜀十年強
感舊情懷未盡忘
有問老衰師為道
心如冰雪鬢如霜
垂老風情顧盼豪,詩才更與壽爭高。欲栽后學肩吾道,須仗先生教爾曹。酒畔逢君開笑口,花前泥汝吮吟毫。滑稽有傳無人續,臣朔千秋定所操。
及門桃李已成陰,不是仍彈古調琴。文采一堂增特色,弦歌編邑發新音。浮沈宦夢魁岡冷,去就香緣肄水深。卅六江樓何處所,竟容俗吏復登臨?
農休事簡人多醉,風靜秋深蟲獨喧。城市自然閑客少,過時不見款柴門。
近交誰復是良朋,一半山人一半僧。落葉滿階風自掃,危樓乘興月同登。
天氣秋高正泬寥,海風雖急不終朝。幾畦叢菊如云爛,兩岸蘆花似雪飄。
同云積雪伴寒征,遙捧綸音絕漠行。
萬里關梁催曉夢,殘更鼓角壯秋聲。
芻糧起伏依山寨,兵衛森嚴入夜城。
拭盡征袍塵土夢,夜深霜冷月華明。
曾因立仗難緘口,
苦為求芻又乞身。
貧病獨憐歸未得,
送君重憶故鄉莼。
茫茫大塊中,返照孰真實。
閑乘此老身,到處輒止息。
馀涼披拂間,露重葉已赤。
人其謂我何,嗜彼煙火食。
蓬萊幾清淺,底用弱水力。
排云斥剛風,塵世便可出。
城頭北望晚山逢,久對悠然凈俗胸。
泉石情因深色見,煙霞癖與素心封。
積云每見堆雙洞,新月時來照一峰。
十里幽光難可即,千秋蒼質自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