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司致政還鄉二首 其一
安眠不蹋鼓蓬蓬,榮路先回鹢退風。
獨片角巾東路去,休驚蕙帳北山空。
畫圖便可追三士,同社誰能作兩翁。
待拄一筇隨薊叟,摩挲銅狄霸城東。
安眠不蹋鼓蓬蓬,榮路先回鹢退風。
獨片角巾東路去,休驚蕙帳北山空。
畫圖便可追三士,同社誰能作兩翁。
待拄一筇隨薊叟,摩挲銅狄霸城東。
安閑睡眠不用再聽那鼓樂喧鬧,在仕途得意時就像逆風而退的鹢鳥一樣急流勇退。獨自戴著角巾向東而去,不要驚訝北山的蕙帳已空。這幅情景可以與古代三位賢士相媲美,同社中誰能有兩位這樣的老翁呢。我打算拄著一根竹杖追隨薊地老者,在霸城東撫摸銅人。
蹋:踩,這里可理解為聽。鼓蓬蓬:指官場的喧鬧鼓樂之聲。
榮路:仕途。鹢退風:鹢是一種水鳥,古代船頭上畫鹢鳥,逆風時船難行如鹢退,這里指在仕途上急流勇退。
角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的冠飾。
蕙帳:用蕙草編織的帳子,指隱者所居。北山空:化用“北山移文”典故,指隱者出山。
三士:具體所指需結合當時語境,可能是古代著名的賢士。
兩翁:指詩中相關的兩位老者。
筇:竹杖。薊叟:薊地的老者。
摩挲:撫摸。銅狄:銅人。霸城:地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詩人可能目睹官場的喧囂與復雜,對仕途感到厭倦,于是借王左司致政還鄉之事,抒發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急流勇退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隱逸生活的追求和對急流勇退的肯定。其特點是善用典故,意境閑適。在文學上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對官場的態度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飛雪瀰江浦,寒舟蕩欲前。山明疑有月,岸白總為天。望市惟沽酒,逢村可泊船。風波原不惡,李郭自如仙。
舟行迷雪色,日暮傍江湄。鬧肆明燈急,歸漁卷釣遲。驅寒全仗酒,對坐不能棋。起望船頭白,飄飄花落時。
臨高臺,豁雙目。心多憂,悲還續。
云斂長空雪銷谷。海不揚波,山升朝旭。
仰穹蒼,俯眾族。喙息跂行,蕓生并育。
有鶴苦饑,孤飛野宿。天風四吹,哀鳴若哭。
槐柳蔭濃庭草碧。闌雨梅風,又過端陽節。
悄倚紗窗人遠別,石榴枝上聞啼鴂。
何事天涯成久客。盼斷鱗鴻,迢遞音塵絕。
開遍珠蘭香滿室。笛聲吹落梧桐月。
一燈相對不成眠,
坐數寒更意惘然。
惆悵故園歸未得,
客窗明日是新年。
千花萬花錦滿城,
牡丹開后熟朱櫻。
春深五斗金莖露,
醉殺陳留阮步兵。
章江千里弛流難,泛濫珠磯獲大觀。冬日浮沙愁野溢,春波拂渚懼閭殫。非緣樵牧開林麓,已令蛟螭作踞蟠。望望煙云多寶氣,明湖倒影自漫漫。
從風從雨自何時,一卷中流眾共之。豈有恒星終不見,謾言宋石久無知。湖山一體如微具,翼軫分臨或在茲。便欲葺荷惟此地,乘槎泛斗復誰期。
蒼屏九疊盡飛榮,風雨千巖欲怒鳴。泉石初開天籟發,水山相雜大文生。每乘清氣陰陽御,漸出光華人世迎。不是銀河天際落,峰頭那得掛長庚。
蝦蟆石在幾秋春,不向風濤化甲鱗。自與廬峰為御畜,肯同諸阜作臣鄰。每愁鰲釣歸龍國,稍喜蟾光下月輪。萬載湖山終不變,蛟螭怒舞欲何伸。
春水凝寒木葉濡,姑山風裊未秋殊。緱城巨跡誰來往,雒浦溦波事有無。遺舄于今看定履,沖流千載似前驅。佳期夕望逾荒忽,眇眇愁予隔步趨。
乍向江湖二水湄,初聞金石八音吹。自從擊拊經夔手,不盡鏗鎗動武思。風水千年空怒感,扁舟一往已情移。咸池遺響今猶見,河海諸人未許知。
伊人何在水中游,江有姑山未可求。勢出波煙馮萬壑,云連澤氣下長流。風濤聚處如環共,木石叢居勝遠游。中砥不愁彭蠡潰,洪瀾獨倩馬當收。
行地方知獨馬宜,橫流萬古見山奇。澄江如練同鞭影,側石連云共轡隨。砥盡狂瀾龍虎怒,別開幽壑介鱗疑。繇來天駟無羈絡,周漢何緣得驟馳。
芳洲不蘸娉婷影,花月成凄冷。
鏡棱山黛未須描,舊見氤氳心字已全消。
關情一往教無寐,忍費憑高淚。
十年腸斷為紅簫,依是粉香飄夢短長潮。
山有英靈在,眼應青白分。
問禪公得髓,呈佛我無文。
意賞人知獨,神游默固群。
清詩傳妙旨,讀罷雨花紛。
烏府仍螭陛,銀臺更掖垣。事幾無弗論,外似不能言。
厚德鎮浮薄,平心剸劇煩。用才殊未盡,無地可招魂。
桂籍兄聯弟,蘭階子克家。上恩嘉踵武,京秩為增華。
朝著蒙傾蓋,綸闈睹判花。遽成千古別,南望想悲笳。
疏樹無聲雀不嘩,深深云葉暗含花。
氣沈野水畫先瘦,暝入寒村煙半遮。
結束槿墉除廢蔓,安排茗具點新芽。
有人紙帳清宵臥,誤喚溶溶夢里家。
畫舫連檣住,清流泛閘平。
忽看銀漢落,仍聽夏雷驚。
正柂遲回久,開頭取次輕。
滯留初一快,奔駛忽如傾。
不識風濤恐,聊同枕席行。
行逢賤魚稻,飽食慰平生。
滿窗晴旭散輕埃,報答生成只酒杯。
篇什正須今日用,歲時偏傍俗人來。
輕舠上藕泥初拭,小巷爭魚臭不開。
試作橫竿權土炭,聊從夜半候陽回。
誰道今宵是上元,
城頭畫角不聞喧。
相看獨有天邊月,
萬里迢迢照塞門。
倒數一二三,翻成四五六。
蹋斷獨木橋,唱起云門曲。
急似箭,直如弦。
列祖不知何處去,瞎驢依舊痛加鞭。
春暮池塘夕照時,峰環路轉步遲遲。
綠油晴瀉三篙水,紅杏香凝萬斛脂。
趁暖燕泥黏柳絮,憐芳蛛網罩花枝。
興闌歸去籃輿速,刻燭聯吟七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