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禪師真贊
八萬四千,大悲寶目。問此多目,孰為正觀。
惟阿那律,無目而視。問此真目,畢竟安在。
是法眼者,猶為金屑。有法無眼,有眼無法。
稽首導師,五蘊皆寂。悲觀慈觀,等大圓鏡。
頹然方床,如夢中事。山河大地,一切消隕。
八萬四千,大悲寶目。問此多目,孰為正觀。
惟阿那律,無目而視。問此真目,畢竟安在。
是法眼者,猶為金屑。有法無眼,有眼無法。
稽首導師,五蘊皆寂。悲觀慈觀,等大圓鏡。
頹然方床,如夢中事。山河大地,一切消隕。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如同大悲菩薩的眾多寶目。若問這么多眼睛,哪個才是真正的正觀呢?只有阿那律,沒有肉眼卻能洞察一切。若問這真正的法眼,究竟在哪里呢?所謂的法眼,也如同金屑般會讓人產生執著。有法卻無慧眼去領悟,有慧眼卻不依循佛法。向導師致敬,此時五蘊皆歸寂靜。以悲憫之態觀察眾生,以慈悲之心看待萬物,如同大圓鏡般平等映照。安然地坐在方床上,一切都如同夢中之事。山河大地等一切外物,都消失殆盡。
八萬四千:佛教說法,代表佛法的眾多法門。
大悲寶目:大悲菩薩有眾多如寶般的眼睛,象征智慧洞察。
正觀:正確的觀察、見解。
阿那律:佛教中一位雖失明卻能以天眼視物的尊者。
法眼:佛教術語,指能洞察佛法的眼力。
金屑:比喻法眼也可能成為修行的障礙,如同金屑入眼會遮蔽視線。
五蘊:佛教概念,指色、受、想、行、識,代表身心的各種現象。
大圓鏡:佛教比喻,指能平等映照萬物的智慧。
法眼禪師是五代十國時期法眼宗的開山祖師,其禪法強調“一切現成”。這首詩可能是作者為法眼禪師畫像所作的贊詞。當時佛教禪宗發展興盛,各宗派之間交流頻繁。作者可能深受法眼宗禪法的影響,在對法眼禪師的敬仰和對佛法的深入思考中創作了此詩,以表達對法眼禪師禪法的理解和對佛法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在于探討法眼的真諦,引導人們超越對法眼的執著,追求真正的佛法領悟。其突出特點是將佛教教義與詩歌巧妙結合,通過意象和設問引發讀者思考。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佛教文化對詩詞創作的影響,為研究佛教文學提供了重要資料。
昨宵困倒床上,直至五鼓方蘇。
今日升堂,言句都無。
且望大眾,智不責愚。
五湖好比小南洋,
濟眾慈航日夜揚。
法雨滌清人世垢,
蓮風吹到梵天香。
不論寒暑衣常白,
分送兒童發總黃。
在昔原來是男相,
緣何易作女郎妝。
云中白鶴自高翔,
有約沖寒到草堂。
法物依然藏漢魏,
主人自在臥羲皇。
藥苗入箸霏霏白,
橙子垂枝的的黃。
絕似江南風味好,
琴書一榻枕滄浪。
步向端門足力遲,
仰瞻雙闕隔縭褷。
三年江海都如夢,
老態今朝始自知。
春風浩蕩吹百草,柳條婀娜鶯聲好。行人三月長安春,相思萬里昆明道。
昆明遠隔浮云端,鐵橋之嶺何巑岏。橫空一線盤鳥外,懸繩欲度愁飛鳶。
嗟君何為此遠適,官程期會嚴晷刻。匹馬荒林象跡深,空山獨夜龍吟急。
水驛山程幾送迎,行行瞬息春秋更。點蒼山翠多猿嘯,普洱江寒少雁聲。
卻意前年見君日,同云釀雪風蕭瑟。一官絕徼何所攜,萬里風煙歸健筆。
長安磊落多心知,淋漓談宴無虛時。檀板落花春中酒,烏絲紅燭夜評詩。
緇塵久客愁如海,豪情不逐黃金改。高歌那識爨煙虛,拂劍仍看虹氣在。
丈夫苦樂亦何常,揮手休辭路阻長。治蠻自古貴遠略,請君小試龍泉芒。
兩年心上西窗雨,闌干背燈敲遍。月擁驚沙,星寒大野,馬足關河同賤。羈愁數點。問春去秋來,幾多鴻雁。忘卻華顛,昔時顏色夢中見。
青衫鉛淚似洗,斷笳明月里、涼夜吹怨。古石欹臺,悲風咽筑,酒罷哀歌難遣。飛花亂捲。對萬樹垂楊,故人青眼。霧隱孤城,夕陽山外遠。
換衣裳,勻粉黛。兩槳畫船載。眾里關心,芳草渡頭待。珠宮片刻同行,彀儂魂斷,況對佛、并肩齊拜。
石欄外。掩卻方曲回身,不分見伊再。替折花枝,流盼未曾怪。只愁津鼓催歸,綵絲須結,網住這、西施長在。
依依裊裊復青青,
句引清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
綠絲條弱不勝鶯。
百年開口笑應難,
靜里頻驚歲月殘。
老去不妨蓬鬢改,
病來長惜酒杯乾。
故園松菊留遲暮,
并蒂芙蓉及早寒。
莫道秋容零落盡,
春風曾照碧桃看。
寒山香火已蕭蕭,卿子芝槃亦寂寥。醉撚疏枝成獨笑,內人生日是今朝。
疏影詞成去范村,小紅低唱不堪聞。明朝驛路相思處,回首梅花是白云。
十年濁酒望清塵,安得同君聚好春。
嵇阮自成名下士,荊高豈是酒中人。
吹簫仗劍非無事,辟谷封留總此身。
珍重鹿門遺老在,須將出世答君親。
老翁何事苦垂竿,霜落吳江水已寒。徒有鱸魚堪作膾,明時誰肯便休官。
借問滄浪老釣徒,終朝垂釣得魚無。連鰲須入任公手,莫謂虛名負壯圖。
蠶月桑津,輕浪魚鱗。好風光最易愁人。相逢休便,閑卻殘春。待播船回,游驄去,又因循。
歌罷梁塵,舞散花茵。下樓梯簾外逡巡。有綠并坐,不在橫陳。話夜闌時,人如月,月如銀。
海天昏黑海雷吼,破浪鯨鯢秋夜走。
羅岳石摧百尺巔,瀛壖驚睹落星斗。
曩時清誨幾過從,略分言情忘年友。
投我木李投我桃,至今尚未報瑤玖。
忽騎箕尾比列星,可是星宮懸已久。
不然德者福之基,應享三萬六千壽。
如何人瑞地行仙,僅稱六十有六叟。
人語傳來半信疑,十分遙望傷八九。
二百里外來訃音,歲辰月戌時在酉。
其日乘鸞上碧霄,何時化鶴歸黃耇。
任呼返魄與招魂,一意星回帝左右。
霜寒露冷又風酸,天問無辭空搔首。
楚些哀遍思舊銘,白馬素車我敢后。
啼鵑濺血淚星星,獻以冥鏹祭以酒。
大夢長眠杳九泉,人琴感嘆知耶否。
石之火矣電之光,古往今來誰不朽。
生順死安兩無慚,如此羽化何所負。
芙蓉城里是故家,莫說其鄉無何有。
湖海頻年歷四遷,治聲往往遂無前。長沙夜席喜今召,右史素風追昔傳。要識平治端有道,不知論奏孰為先。豈惟人士想風采,聞說天心正渴賢。
名世公今第一流,百年端見幾人不。臨民不作子桑簡,好善咸推樂正優。侍從近臣方妙選,林園勝事未宜休。曾聞王貢彈冠事,無奈相如故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