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世英 其三
短褐登門每自慚,僅同太史滯周南。
沈迷晚學三無漏,懶慢長疑七不堪。
平日漫懸高士榻,此行應共德公談。
他年解組歸來日,尚許南榮見老聃。
短褐登門每自慚,僅同太史滯周南。
沈迷晚學三無漏,懶慢長疑七不堪。
平日漫懸高士榻,此行應共德公談。
他年解組歸來日,尚許南榮見老聃。
我穿著粗布短衣登門拜訪時常常自感慚愧,就像太史公司馬遷被困在周南一樣。我沉迷于晚年所學的佛法,希望達到三無漏的境界,又生性慵懶,常懷疑自己有嵇康所說的七不堪。平日里我空懸著招待高士的床榻,這次你出行應該能和賢德之人暢快交談。等將來我辭官歸來的時候,還希望能像南榮趎拜見老聃一樣與你相見。
短褐:粗布短衣,古時貧賤者的穿著。
太史滯周南:指司馬遷因事滯留周南(今河南洛陽)。
三無漏:佛教用語,指無漏智、無漏斷、無漏證。
七不堪: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提出自己有七件事不堪忍受,不愿出仕。
高士榻:東漢陳蕃專為徐稚設榻,徐稚來則放下,去則懸起,后以“高士榻”表示對賢士的敬重。
德公:指龐德公,東漢末年隱士,與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
解組:解下印綬,指辭官。
南榮見老聃:南榮趎是莊子筆下的人物,曾去拜見老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可能仕途不順或處于隱居狀態,生活較為平淡。友人朱世英要出行,詩人寫下此詩送別,表達自己的心境和對友人的祝福。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朱世英,詩人借典故抒發自身感慨,表達對友人的期許。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情感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的文學素養和真摯情感。
白鷺文鴛鑒里飛,紅橋朱閣影參差。疏林密雪皆堪賞,不特尋芳避暑時。
萬頃琉璃蹙翠鱗,日遲風暖物華新。千花百草游人路,應謂壺中別有春。
深堂高閣啟清風,舟泛荷香柳影中。日月待公逃暑飲,官無拘檢是琳宮。
夕陽照水晚登樓,皎月涵波夜泛舟。珍重前賢開展意,中年長愿守閒州。
岡城日永映三花,披拂薰風舞袖斜。
鶴算悠悠才六帙,蘭枝燁燁斫雙華。
誰知吸瀣餐霞客,即在問奇載酒家。
可是歡娛為壽訣,未須勾漏覓丹砂。
樓外天寒山欲暮。溪邊雪后藏云樹。小艇風斜沙觜露。流年度。春光已向梅梢住。
短夢今宵還到否。葦村四望知何處。客里從來無意緒。催歸去。故園正要鶯花主。
長信懸孤月,增成愁望中。
身輕不如燕,那敢怨東風。
流水朱弦斷,飛花舞袖空。
還將辭輦意,隨分處深宮。
紫腴青潤繭光流,尚憶包山是故丘。
日暖砂騰勾漏曉,月華珠弄甓湖秋。
文園病渴功堪錄,澤國苞芳實已收。
從道荔枝恩爾許,當時空上翠釵頭。
溪有清流木有顛,
朝來我飲夜來眠。
許由千古將巢父,
信史無慚一路編。
參玄曾未造玄微,
肯學新豐十不歸。
歸舉清涼答佛話,
教娘知有祖師機。
子道如君孝獨全,
逢僧便解杖頭錢。
從來福報徒千劫,
莫遣宮成第四天。
尋舊詁,搖落更支離。
遍檢群編供獺祭,還憑獨斷靖狐疑。
孟浪未須辭。
又見一回圓,長江凈可憐。
稍談朝野事,遞語盛衰緣。
萬井濃華歇,孤燈沙雪前。
瓶梅香楚楚,似欲嬲枯禪。
前年九日登高回,月入南斗光徘徊。
今年九日西風急,昨夜斗中月仍入。
上天垂象每若斯,安用樽前百憂集。
斗杓如柄挹銀河,酌河為酒未言多。
今年九日且已過,明年九日當如何,請酌大斗還高歌。
幾醉錦筵金叵羅,忽騎天駟上天河。
霸陵猶記將軍獵,沛邑能忘猛士歌。
春寒澤畔經過少,日暮山陽涕淚多。
露薤霜蒿悲自古,蹊桃營柳柰君何。
一旦南歸洗客塵,
蜀中三月草如茵。
回眸猶念關山道,
塞上何時柳色新?
天臺未許白云封,劉阮重來路幾重。
樓閣依然遺舊跡,胡麻何處訪仙蹤。
恨無朱草修靈藥,欲覓丹砂駐昔容。
一夢蘧然成往事,空將蘭絮系心胸。
美人成列抹朱弦,勸得嘉賓醉滿筵。卻笑西湖游賞處,村歌社舞謾盈船。
須知絕藝好娛賓,能使知音作伯倫。累月應將笞樂籍,恐公重作獨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