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縣二首 其一
東甌消沉故王日,俗號剽輕如故實。
挾策不數應門兒,雅尚儒人鄒魯匹。
頃來官長稍自安,市里頗聞浮訴窒。
陳侯健者吾故人,坐致豈康得無術。
東甌消沉故王日,俗號剽輕如故實。
挾策不數應門兒,雅尚儒人鄒魯匹。
頃來官長稍自安,市里頗聞浮訴窒。
陳侯健者吾故人,坐致豈康得無術。
東甌舊王的時代已經消逝,當地風俗依舊被認為是強悍輕躁。這里的人拿著書策,不把那些應門的僮仆放在眼里,他們崇尚儒雅,可與鄒魯之地的儒人相媲美。近來地方官長漸漸安心治理,街市中也很少聽到虛浮的訴訟。陳侯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我的老朋友,他能讓地方達到安康,怎會沒有辦法呢。
東甌:古地名,在今浙江東南部。
剽輕:強悍輕躁。
挾策:拿著書策,指讀書。
應門兒:指應門的僮仆。
鄒魯:指春秋時的鄒國和魯國,是文化昌盛之地,后泛指文化發達之地。
浮訴:虛浮不實的訴訟。
陳侯:指文中提到的官員。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內容推測,當時建陽縣可能經歷了社會風氣的轉變,地方官長在治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詩人與陳侯是故交,看到友人的政績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述建陽縣的風俗變化和地方治理情況,突出陳侯的治理能力。其特點是語言質樸,以寫實為主。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可作為研究當時地方社會狀況的資料。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江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共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