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周邠寄雁蕩山圖二首 其一
指點先憑采藥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看雄陜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臺落手中。
指點先憑采藥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看雄陜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臺落手中。
先憑借采藥老人的指引,畫作將雁蕩山化為如大槐宮般的仙境。小閣在煙嵐翠色中清晰可見,新詩如嚼雪風般清冷動人。華山的雄奇即將見證于陜右,九仙峰的秀色如今已壓過京東。我此生確實有尋山的緣分,仿佛已將溫州、臺州的山水握在手中。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及用韻順序。
采藥翁:指熟悉山林的人,此處或為畫作中指引路徑的老者。
丹青:指繪畫,此處指周邠所寄的雁蕩山圖。
大槐宮:用唐代《南柯太守傳》典故,喻指如夢境般奇幻的仙境。
眼明:視覺清晰,形容畫中景色逼真。
齒冷:形容詩句清冷,令人咀嚼回味。
二華:指華山的太華、少華二峰,代指陜西的雄奇山水。
九仙:指雁蕩山九仙峰,代指雁蕩山。
的有:確有。
分(fèn):緣分。
溫臺:溫州、臺州,雁蕩山位于二州交界處。
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友人周邠寄來雁蕩山圖,蘇軾依其原韻酬和,借題畫抒發(fā)對雁蕩山水的向往。時蘇軾雖處仕途輾轉,但對自然山水的熱愛未減,詩中可見其豁達心境。
全詩以題畫為引,由畫中景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山水,通過對比、用典等手法,突出雁蕩山的奇秀,表達詩人尋山探勝的決心與自信,展現(xiàn)了蘇軾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與灑脫個性。
清河摻執(zhí)汴河逢,萬里悲歡一夢中。不作常情問京洛,魚山好在故園松。
千載昌期尚此逢,詢謀多在布韋中。南歸已后鐘山集,猶憶君王代麈松。
驊騮千里展霜蹄,留得雕鞍隴上棲。
山帶彩云擎錦蹀,石含青薜擁障泥。
漢臣矍鑠終難據(jù),唐相光榮卻與齊。
東閣此時求駿急,春風芳草聽長嘶。
潺水依然綠,山城幾易名。
田腴知俗厚,民秀想時平。
關擁龐侯墓,人耕漢相營。
峰回鄉(xiāng)路近,日暮馬蹄輕。
暈碧裁紅病未勝,雙攜來拜翠崚嶒。
年年我是尋詩客,處處山如入定僧。
壞壁舊題傷淡墨,危天孤侶警寒矰。
春人不盡耽游衍,直為高陵驗廢興。
男兒重意氣,咄咄寧書空。
笑人愧鄧禹,抵掌隨臧宮。
信是心如珠,有物蒙其中。
非珠亦非物,點雪付爐紅。
瓦舍三間大,蘆藩一帶長。
幾排風字硯,簾護鳥文香。
斗茗消閑晝,翻書入睡鄉(xiāng)。
真成清凈退,寧復問行藏。
上書慷慨豈沽名,愿效涓埃答圣明。
宣室舊曾徵賈傅,讜言今已念班生。
親知預擬聯(lián)裙屐,邊徼行看洗甲兵。
見買夫須營釣艇,滄江穩(wěn)臥頌升平。
盡起東鄉(xiāng)人,筑城富田去。
官軍有老小,徙向城中住。
朝為山中墳,暮作城下窟。
可憐筑城夫,見石不見骨。
停帆預卜酒杯深,
十日無須逆旅金。
莫怨津梁為客久,
天涯有弟話秋心。
梁子湖壖雨乍晴,金牛南港掛帆行。新添野渡三篙漲,漸喜中流一葉輕。
磨刀磯下水連天,破曉鐘聲送客船。那得詩情如謝客,更吟孤嶼媚中川。
來時湖水向江流,歸棹江湖欲漫洲。著我江湖身漫老,去來牽纜蹇誰留。
虹橋好,搖曳酒旗紅。
小立垂絲人語細,低回促坐笑聲濃。
莫放綠樽空。
情知無計奈春何,
水涘山椒玉一波。
密筱藏陰香幾瓣,
還愁微霰祝暄和。
槐黃滿地午陰遲,耐盡炎涼代序時。
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難語夏蟲知。
遍依碧樹終無定,強伴金貂恐未宜。
一枕故園風露冷,平蕪落葉悵歸期。
一度春風一度歸,雙棲猶是舊烏衣。
細穿花徑窺人語,頻掠芹泥傍壘飛。
綵縷帶回容未改,玉書傳去墨初稀。
故家風景年年在,知爾重來漫啟飛。
不學栽榿業(yè)種松,未慚履狶笑屠龍。
許君盡得東坡術,已與先生一事同。
長錐散子巖巖遍,短竹扶條歲歲添。
待得烹茶有松葉,不應更課木奴縑。
佩牛未敢邀君出,射虎何當許我從。
要看堂堂冠劍叟,蒼然十萬甲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