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陳圖南安昌巖避暑詩二首 其一
石穴虛深宛似房,石形方穏亦如床。
千年知是誰人隱,一郡除非此地涼。
山外雨來煙色暝,林間風過藥苗香。
塵埃已斷尤清寂,今日禪僧不上堂。
石穴虛深宛似房,石形方穏亦如床。
千年知是誰人隱,一郡除非此地涼。
山外雨來煙色暝,林間風過藥苗香。
塵埃已斷尤清寂,今日禪僧不上堂。
石穴幽深好似房屋,石頭方正平穩如同床鋪。千年以來不知是哪位高人在此隱居,整個郡中恐怕只有這里涼爽。山外下起雨來,煙霧彌漫天色漸暗,林間風吹過,藥苗散發著香氣。這里已與塵世隔絕,格外清幽寂靜,如今禪僧都不用上堂修行。
虛深:幽深。
宛似:好像。
穏:同“穩”。
一郡:指整個州郡。
暝:昏暗。
塵埃:指塵世。
禪僧:和尚。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在游覽南安昌巖時,被當地清幽涼爽的環境所吸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心境應是閑適且對這種清幽之境充滿喜愛。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南安昌巖的清幽涼爽,突出其遠離塵世的特點。語言清新自然,生動展現山林景色,在同類寫景詩中具有一定特色,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
江湖閑步幾經年,窮似襄陽孟浩然。
折簡為求僧舍茗,典衣因欠酒家錢。
真情盡向詩中見,歸夢常于枕上圓。
世路風波深可畏,結茅何日遂歸田。
飛泉山腳水盈盈,溪會亭前就榜名。
駐目合流尋異派,爽心臨眺勝登瀛。
游人暗認仙原景,清耳微傳玉佩聲。
依約白蓮當日事,社中賢令有淵明。
愛看山色徧,小立渡頭風。
飛鷺起沙渚,何人移短蓬。
村煙秋入夜,江月冷搖空。
回首清香滿,方知是桂叢。
兩派清溪合,回波到此間。
危峰銜古石,幽洞隔塵寰。
云影高低樹,嵐光遠近山。
先賢遺跡在,盍挽舊風還。
楚澤凄涼笑屈原,行吟如在浣花川。
風回別墅聞桐角,煙冷荒郊掛紙錢。
麰麥正香田舍樂,茅柴初熟酒家連。
錦囊收拾歸來晚,踏月閑敲款段鞭。
憶昔青燈夜對床,斷猿聲里早梅香。
一從去棹沖寒雪,幾度憑闌到夕陽。
秋思漸于蟬外覺,別愁偏向雁邊長。
梧桐解得離人意,不遣西風吹葉黃。
絕頂蒼崖險,藤蘿手自攀。
云煙萬里逈,宇宙一身閑。
秋氣悲才子,夕陽明遠山。
看看九日至,黃菊翠巖間。
落日江城動鼓鼙,故山千里轉逶迤。
謝安舊宅空陳跡,尼父余風異昔時。
苜蓿秋高戎馬健,海門日短雁書遲。
客窗兀對黃昏坐,云漢悠悠起暮思。
層崖立水湄,絕壁萬絲垂。
長是煙云護,不分晴雨時。
嵐多琳宇濕,苔滑石橋危。
得句停舟寫,春衫潤不知。
棄盡人間事,西風掩竹門。
無人爭碧嶂,有鶴伴黃昏。
掃石移云影,澆花潤月痕。
何須嘆牢落,知我有乾坤。
蕓葉滿床塵夢稀,空林對雨淡相依。
閑身不與時榮謝,抱膝惟評古是非。
蕙帳風寒人未老,松門云靜鶴初歸。
青山紫閣原同道,肯羨宮袍耀布衣。
梧葉響荒塘,秋宵不耐長。
猿啼千嶂外,人在一燈旁。
雁影溪橋月,鐘聲野寺霜。
明朝又何處,煙水正茫茫。
嗟予薄羅衲,孑孑將疇依。
晨炊井已凍,夜鑿鄰無輝。
蒼苔鳥跡絕,臥看孤云飛。
老力出市米,溪寒莫忘歸。
纖纖山雨微,何以充我饑。
習習風吹衣,何以慰我悲。
擊汰涼風水面回,偃虹堤上夕陽開。
含漿老蜌浮光起,迎棹神鴉舞翅回。
醉唱難尋漁笛樂,羈懷易動暮笳哀。
何能雪鷺銀鷗侶,盡日無愁曲岸隈。
仙蹤久矣閉禪關,忽遇高人喚得還。
創就琳宮依岌嶪,移來真像帶斕斑。
路通遠浦重重水,樓倚長松面面山。
酌我一杯如有意,坐令衰臉變朱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