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六首 其二
短松青鐵干,童童三尺余。
花實少姿媚,獨與寒心俱。
暴霜時侵凌,奮怒張雄須。
長楸擁腫材,旁蔭可容車。
秋風一夕來,解剝惟朽株。
物性在堅柔,何必長短殊。
楸葉已泥滓,松干猶青膚。
無煩問高下,且辨榮與枯。
短松青鐵干,童童三尺余。
花實少姿媚,獨與寒心俱。
暴霜時侵凌,奮怒張雄須。
長楸擁腫材,旁蔭可容車。
秋風一夕來,解剝惟朽株。
物性在堅柔,何必長短殊。
楸葉已泥滓,松干猶青膚。
無煩問高下,且辨榮與枯。
矮小的松樹有著如青鐵般的枝干,樹冠圓潤,高三尺有余。它的花和果實沒有嬌艷的姿態,卻獨有一種孤寒的氣質。在霜雪肆虐時,它如憤怒般張開枝干。高大的楸樹是臃腫的材質,它的樹蔭能容納車輛。秋風一夜襲來,它就只剩腐朽的樹干。事物的特性在于堅韌或柔弱,何必在意長短不同。楸葉已化為泥滓,松干卻依舊保持著青潤的外皮。不用去問誰高誰低,只需分辨誰榮誰枯。
童童:形容樹木枝葉茂密,呈覆蓋狀。
寒心:孤寒的心境。
暴霜:遭受霜雪。
擁腫:同“臃腫”,形容粗大笨拙。
解剝:分解剝落。
物性:事物的特性。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詩人可能在生活中看到了短松和長楸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表現,從而聯想到人的品質和命運,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借短松和長楸的對比,揭示堅韌品質的重要性。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寓意深刻。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著名,但以物喻理的寫法有一定借鑒意義。
不事蘭臺貴,全多韋帶風。
儒官比劉向,使者得陳農。
晚燒平蕪外,朝陽疊浪東。
歸來喜調膳,寒筍出林中。
素斾低寒水,清笳出曉風。
鳥來傷賈傅,馬立葬滕公。
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
一朝今古隔,唯有月明同。
上上開鶉野,師師出鳳城。
因知圣主念,得遂老農情。
隴麥垂秋合,郊塵得雨清。
時新薦玄祖,歲足富蒼生。
卻馬川原靜,聞雞水土平。
薰弦歌舜德,和鼎致堯名。
覽物欣多稼,垂衣御大明。
史官何所錄,稱瑞滿天京。
禍集鉤方失,災生劒忽飛。
無由就日拜,空憶自天歸。
門吏看還葬,宮官識賜衣。
東堂哀贈畢,從此故臣稀。
此囗風雨后,已覺減年華。
若待皆無事,應難更有花。
管弦臨夜急,榆柳向江斜。
且莫看歸路,同須醉酒家。
令伯支離晚讀書,豈知詞賦稱相如。
枉逢花木無新思,拙就溪潭損舊居。
禁路看山歌自緩,云司玩月漏應疎。
沈憂敢望金門召,空媿巴歈并子虛。
草綠春陽動,遲遲澤畔游。
戀花同野蝶,愛水劇江鷗。
身外唯須醉,人間盡是愁。
那知鳴玉者,不羨賣瓜侯。
解帶獨裴回,秋風如水來。
軒墀濕繁露,琴幾拂輕埃。
晨鳥猶在葉,夕蟲余囗苔。
蒼然發高興,相仰坐難陪。
狥世甘長往,逢時忝一官。
欲朝青瑣去,羞向白云看。
榮寵無心易,艱危抗節難。
思君寫懷抱,非敢和幽蘭。
才子浮生促,泉臺此路賒。
官卑揚執戟,年少賈長沙。
人去門棲??,災成酒誤虵。
唯余封禪草,留在茂陵家。
唱高人不和,此去淚難收。
上國經年住,長江滿目流。
弈棋知勝偶,射策請焚舟。
應是田囗囗,玄成許爾游。
有謀皆??軻,非病亦遲回。壯志年年減,馳暉日日催。
還山不及伴,到闕又無媒。高臥成長策,微官稱下才。
詩人識何謝,居士別宗雷。跡向塵中隱,書從谷口來。
藥欄遭鹿踐,澗戶被猿開。野鶴巢云竇,游龜上水苔。
新歡追易失,故思渺難裁。自有歸期在,勞君示劫灰。
幷州近胡地,此去事風沙。
鐵馬垂金絡,貂裘犯雪花。
曾持兩郡印,多比五侯家。
繼世新恩厚,從軍舊國賒。
戍煙千里直,邊雁一行斜。
想到清油幕,長謀出左軍。
爭路忽摧車,沈鉤未得魚。
結交唯我少,喪舊自君初。
諫草文難似,圍棋智不如。
仲宣新有賦,叔夜近無書。
地閉滕公宅,山荒謝客廬。
殲良從此恨,福善竟成虛。
釀酒多同醉,烹雞或取余。
阮咸雖永別,豈共仲容疎。
擬作讀經人,空房置凈巾。
鎖茶藤篋密,曝藥竹床新。
老病應隨業,因緣不離身。
焚香向居士,無計出諸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