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
先生秦博士,秦禮頗能熟。
量主欲有為,兩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
黃金既遍賜,短衣亦已續。
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
先生秦博士,秦禮頗能熟。
量主欲有為,兩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儀,群豪果知肅。
黃金既遍賜,短衣亦已續。
儒術自此凋,何為反初服。
叔孫通先生是秦朝的博士,對秦朝的禮儀頗為熟悉。他估量君主有作為,而兩位儒生都不愿意(跟隨他行事)。他粗略制定了一套帝王禮儀,那些豪杰果然懂得了恭敬肅穆。他得到黃金賞賜后全部分發,還為弟子們添了短衣。儒家學術從此開始衰落,他為何又要恢復當初的服飾呢?
叔孫通:秦末漢初儒家學者,曾為秦博士,后歸漢,為劉邦制定禮儀。
草具:粗略制定。
群豪:指跟隨劉邦的各路豪杰。
短衣:指叔孫通為弟子們添置的衣服。
反初服:恢復當初的服飾,這里有回歸本真之意。
叔孫通在秦末漢初的歷史背景下,為適應新的政治環境,為劉邦制定禮儀。當時社會處于從戰亂到穩定的過渡階段,統治者需要一套禮儀制度來鞏固統治。詩人可能是看到叔孫通此舉雖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秩序,但卻使儒家學術偏離了原本的方向,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叔孫通為迎合君主改變儒家原則,致使儒術衰落。其突出特點是敘事與議論結合,直白表達觀點。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儒家學術發展走向的思考。
憐君金縷衣,失腳蹈危機。
自是我心惻,非關物命微。
引雛誰共食,求友便忘歸。
送汝入幽谷,驚魂何處飛。
懶踏紅塵路,山居世念輕。
澆蘭清夜氣,撼竹引秋聲。
缺月當欄掛,閑云貼水輕。
不知何處鶴,亦作太平鳴。
人生隨聚散,水面看浮萍。
夢入江湖社,詩傳河岳靈。
免毫揮月穎,鶴毳落霜翎。
未洗塵埃腳,何因訪柏庭。
百花如錦柳如煙,粧點西湖二月天。
便道過從來四圣,扁舟旖旎訪三賢。
錢塘門外蘇堤上,豐樂樓前芝寺邊。
個里萬般俱索價,惟余風月不論錢。
竹屋少行跡,閉門春晝長。
天時半晴濕,人意共炎涼。
苔蘚侵階綠,荼?壓架香。
冥搜尋杖屨,不為看花忙。
清閑消不盡,方覺此身尊。
洞古少行跡,山空多燒痕。
靜知心是佛,生與佛無恩。
齋料從誰給,頻齏野菜根。
紅紫秾時雨未晴,每將春事嘆浮生。
誰憐繡地愁如織,我欲箋天訴不平。
半點蒼苔猶有跡,一分流水去無情。
東君更作風光主,蝶粉蜂黃莫浪爭。
名山洞府三十六,若擬帽峰猶未足。
有人曾此坐丹爐,有人曾此安碁局。
一朝悟道歸去來,依舊紫云鎖林屋。
武榮賈客來洛陽,手攜尺書叩巖谷。
覿面親逢呂洞賓,有眼不辨鄭文叔。
功成行滿欲度人,酬之遺以半升粟。
豈知粒粒皆金砂,一服可但能辟谷。
先嗔后喜來重尋,癡心才動隔山谷。
故老相傳金粟仙,凌霄有塔蒼標玉。
乾坤外物號無塵,凡夫到此懶著腳。
我來稽首問先生,若為乞得壺中藥。
刀圭分與醫國人,卻入深山抱幽獨。
先生道我亦不塵,且走千巖并萬壑。
它時相過岳陽樓,定把奇書與君讀。
豫讓口吞炭,智伯頭已漆。
報仇須及晨,安用詐行乞。
飲器骨已枯,癩啞特小術。
壯士死于義,千古猶一日。
棄主事讎人,萬死奚足恤。
西登巫陽峰,悵望高唐女。
靈顧不須臾,而自虧澄素。
??嘆為君懷,惜此蘭臺賦。
不惜蘭臺賦,惜此天下云。
茫茫八纮中,是非誰得論。
信庵年生七十二,經過庚子乙亥春。
自權自力承家業,榮辱無驚樂太真。
吾歸去,別鄉親,平生樸直坦夷人。
今朝倚杖逍遙處,風月無邊碧草新。
有個靈泉在翠微,我來問訊水方肥。
盈虛嘿順陰陽氣,消長先知天地機。
金井祥開波有縠,銀床冷迫石生衣。
浮名不值一杯水,滿酌甖瓶拂袖歸。
南風之歌久絕響,生民不作聲希想。
聲音之道與政通,審音知政惟絲桐。
堪嗟世道多翻覆,幾度桑田變陵谷。
摩挲古物憶當年,人在春風和氣天。
治世之音安以樂,斯琴當年羽衣作。
物換星移閱幾周,不圖今日為君留。
袖來贈與無弦客,得之何啻如珪璧。
籀文篆古未為奇,我思古人珍秘時。
古人不可得而見,見琴如見當時面。
安得尋聲問爨人,為吾一洗琴上塵。
厭逐京華輦路塵,歸來杰閣敞虛明。
斜陽兩岸暮山紫,明月一天秋水橫。
芳草盡頭黃犢樂,蘆花深處白鷗聲。
是中不仗詩模寫,一片丹青可得成。
半世擇交友,深知僅數人。
情親無語忌,歲久轉心真。
世亂身難定,話長天易晨。
相逢元不料,一笑鴈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