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詩十首 其一○
史祝周壇日,人憂杞國時。
飲池無善效,颒水有遺辭。
仙仗朝三后,蕃儀集四夷。
從今河與洛,長瀉鳳臺悲。
史祝周壇日,人憂杞國時。
飲池無善效,颒水有遺辭。
仙仗朝三后,蕃儀集四夷。
從今河與洛,長瀉鳳臺悲。
史官和太祝在祭壇前忙碌如周朝舊制之時,人們卻像杞人憂天般滿心憂慮。皇帝求治卻沒有好的成效,只留下了一些臨終之言。皇帝的儀仗仿佛去朝拜三后,四方少數民族也都按禮儀聚集。從此黃河與洛水,長久流淌著如鳳臺般的悲愁。
史祝:史官和太祝,負責祭祀等事務。周壇:周朝的祭壇,這里指遵循舊制的祭祀儀式。
人憂杞國:即杞人憂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這里指人們對皇帝病情或國家命運的擔憂。
飲池:可能指皇帝尋求治理國家的方法等行為。颒(huì)水:洗臉水,這里“颒水有遺辭”可能指皇帝臨終留下話語。
仙仗:指皇帝的儀仗。三后:指三位先帝。
蕃儀:少數民族的禮儀。四夷:古代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鳳臺:常象征帝王居所等,這里代表對皇帝的哀思。
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較長,有一定作為。這首詩創作于仁宗去世之時,當時朝廷上下舉行祭祀等儀式,人們對皇帝離世感到悲痛,也對國家未來有所擔憂。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此詩,表達對仁宗的哀悼。
這首挽詩主旨是哀悼仁宗皇帝。其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營造出莊嚴肅穆且哀傷的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特別著名,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皇帝的情感和對國家的關注。
二月長干天晝昏,都人爭舉李膺幡。
笑將涕淚酬知己,坐索衣冠謝主恩。
無路請還先軫首,何人招返屈原魂!
當年北寺留皮骨,此日南朝仗爾存!
蕭蕭官柳拂長堤,
馬上詩情倚醉題。
且向黃公壚下憩,
歸時忘卻日沈西。
定爾嫌車馬,還因欲卜鄰。
蕭條委巷內,來往向誰頻。
門徑不除草,圖書長傍身。
宋王家咫尺,俱是素心人。
寶幰蘭橈,江梅驛柳,與郎攜手朝天。魚紳象笏,似一對神仙。
多少青山綠水,都收入,畫卷詩箋。更喜雙雙窈窕,含笑侍妝鈿。
愧蓬門陋質,蒹葭倚玉,相愛相憐。有酒樽茶灶,月下花前。
驀地生生離別,思量煞、聚首何年。但愿取、鸞章鳳詔,萊彩舞翩翩。
頂染丹砂縞素衣,
青城何日復招歸。
一時墨妙邀宸賞,
千古名傳丁令威。
樂道辭榮祿,安居桂水東。
得閑多事外,知足少年中。
藥圃無凡草,松庭有素風。
朝昏吟步處,琴酒與誰同。
曾跨金牛入帝鄉,
歸裝金薤富琳瑯。
喚回客枕邯鄲夢,
澗草巖花亦自香。
梁國衰微后,
徵君隱逸時。
至今風味在,
試聽野猿悲。
絕嶂西來翠柏殘,片霞時墮漢臣冠。
青天大岳云邊出,落日中原馬上看。
玉氣重關開碣石,飛泉千折下桑乾。
欲將鳧舄翩翩去,花落天壇露正寒。
水碧羅帷鎮墨犀。春眠多魘覺來疑。髻子半偏釵半卸。今夜。夢拋紅淚濕郎衣。
他日牽衣燈下看。悽黯。啼痕狼藉酒痕稀。袍襖鈔書休用墨。猩色。全將妾淚寫君詩。
鑾坡鳳沼接清班,憶昔同朝侍圣顏。此日相逢又相送,傷心回首見橋山。
之官渺渺江南去,便道還家著錦衣。萬里誰無桑梓意,同鄉惆悵未同歸。
故人為郡端溪上,前月書來嘆索居。同是貞元舊供奉,因君更問近何如。
園林半樹沖寒早,桃李三春斗格難。
雪后添肥月前瘦,山中相憶水邊看。
仙標出世應稱絕,風味如君未去酸。
最愛黃昏暗香動,好攜尊酒佐清歡。
八年再到仍沖暑,
長愧堂中結夏僧。
我欲松間借馀地,
聽風聽雨發鬅鬙。
春到蘭芽分外長,
不隨紅葉自低昂。
梅花謝后知誰繼,
付與幽花接續香。
楊老驛前風送秋,
宜娘山外雨初收。
行人齊下聞猿淚,
一片重安水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