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 太昊氏位奠幣用《嘉安》。
卜歲之初,
我迎春祗。
孰克侑饗,
曰古宓戲。
于皇宓戲,
萬世之德。
再拜稽首,
敢愛斯璧。
卜歲之初,
我迎春祗。
孰克侑饗,
曰古宓戲。
于皇宓戲,
萬世之德。
再拜稽首,
敢愛斯璧。
在占卜新歲的初始,我們迎接春天的神靈。誰能配享這祭祀?唯有古代的伏羲。偉大的伏羲啊,具有萬代流傳的德行。我們行再拜稽首之禮,豈敢吝惜這玉璧。
卜歲之初:占卜新歲的開始。卜,占卜;歲,年。
春祗(zhī):春天的地神。祗,地神,與“神”相對,指地靈異。
侑(yòu)饗(xiǎng):配享,指在祭祀中陪同受祭。侑,佐助;饗,祭祀。
宓(fú)戲:即伏羲,傳說中上古部落首領,號太昊氏,被尊為三皇之一。
于(wū)皇:感嘆詞,表贊美,相當于“偉大啊”。于,通“嗚”;皇,偉大。
稽(qǐ)首: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禮,頭觸地后停留較久。
斯璧:此玉璧,古代祭祀常用玉器。斯,此;璧,圓形中間有孔的玉。
此詩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宮廷祭祀五方帝時所用樂歌之一,屬《紹興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組詩。太昊氏(伏羲)為五方帝中的東方青帝,主春,故詩中以“迎春祗”引出祭祀主題,反映南宋朝廷通過祭祀儀式維系禮制、彰顯正統的政治需求。
全詩圍繞祭祀太昊氏的儀式展開,通過贊頌伏羲“萬世之德”與描述獻璧行禮的過程,體現了南宋對傳統祭祀禮制的重視。作為宮廷祭祀樂歌,其語言莊重、結構嚴謹,是研究宋代郊廟祭祀文化的重要文獻。
年光過眼如車轂,
職事羈人似馬銜。
若遇琵琶應大笑,
何須涕泣滿青衫。
燕歸時,即去后。薄薄紗窗,一縷爐煙透。翠幕低垂新病酒。微雨添寒,花與人俱瘦。
亸云鬟,低翠袖。祇有眉峰,密鎖還依舊。展盡蕉心情未逗。兩地春風,一樣多愁否。
雖則仇平仲,
何曾問大年。
崇寧一相拜,
元祐幾人全。
得失何妨在百年,
英雄末路也堪憐。
君王荷荷攢眉日,
可是西方樂極天。
峨峨爇薪炭,重重下簾幕。
初出蟲結網,遽若雪滿箔。
老翁不勝勤,候火珠汗落。
得閒兒女子,困臥呼不覺。
爾來丑虜不攻營,
細柳殘條分外生。
里闬剛逢春事好,
又聞人說虎縱橫。
亦有振子意,其如吾力微。槍榆聊自適,濡沫暫相依。吳楚推儒行,風霜損客衣。生涯雖濩落,奇氣尚翻飛。
一從棲楚地,兩見改楓林。岐路興長嘆,江山入苦吟。交游盡逢掖,登眺幾開襟。誰謂貧為病,高風益可欽。
不難三歲識之無,
學語牙牙便學書。
春蚓秋蛇紛滿紙,
問娘眠食近何如?
誰能赤手斬長鯨,
不愧英雄傳里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
人間還有鄭延平。
身濟投艱業,
時乘撥亂機。
荊榛荒帳殿,
風雨颒戎衣。
有日臨黃道,
無星彗紫微。
至今淮海上,
猶詠六龍飛。
釣臺突兀千山里,釣竿獨拂桐江水。藏名遁跡山水間,為有故人作天子。
眼底不知《赤伏符》,意中安有侯司徒。京華筆札非所慣,自笑故態猶狂奴。
鑾輿朝臨只高臥,伸腳無端驚帝座。中興將相列宿明,不若江湖客星大。
千秋片石何嶙峋,遺廟江邊榱桷新。左方右謝同縫掖,且喜不染簪纓塵。
行人系棹孤亭下,瞻拜高風心獨寫。紛紛名利獨何為,堪嘆征帆往來者。
別去常常戀此情,明開道眼博浮名。幾年便可懸金印,萬里真難走玉京。御苑柳陰隨地綠,瓊山海色照人清。丹黃爛熟循良傳,豈謂匡時計未成。
曾開白社向瓊臺,好友如林共茗杯。永歲獨懸滄海月,多時空折嶺頭梅。閒敲玉磬催晨梵,靜數金風動律灰。漸去流光頭漸白,送君心事獨徘徊。
簾波不動地無塵,
久與相親燕雀馴。
似怪衰翁長靜坐,
時時回眼輒疑人。
一年彈指又經秋,云物凄涼歲月遒。
自昔佳人皆有恨,由來名士盡工愁。
班姬失寵難成賦,趙嘏無聊但倚樓。
莫向殘編動惆悵,可知容易白人頭。
湘月照還魂。湘筠浥淚痕。爇心香刻意招魂。清漏漸移環佩杳,望銀漢,有微云。
彩縷織回文。荒郊阻白鱗。攬幽蘭猶剩清芬。倘為飄零憐渴雁,漫長是,斷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