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夏初雜書近況十首 其六
六年三潦困余黎,誰識他年舊浙西。
靡有孑遺何可忽,不知歸去果安之。
屬方理屋又聞漏,垂欲出門仍畏泥。
家在窮山亂云外,自慚無策救兒饑。
六年三潦困余黎,誰識他年舊浙西。
靡有孑遺何可忽,不知歸去果安之。
屬方理屋又聞漏,垂欲出門仍畏泥。
家在窮山亂云外,自慚無策救兒饑。
六年之中三次水災,百姓困苦不堪,誰還記得當年那繁榮的浙西。百姓幾乎沒有留存,這種情況不能忽視,不知他們回去后究竟能到哪里安身。剛剛整理好屋子又聽到漏雨聲,快要出門時仍害怕道路泥濘。家在那深山亂云之外,自己慚愧沒有辦法拯救孩子的饑餓。
潦:水災。
余黎:百姓。
靡有孑遺:沒有剩余,指百姓大量死亡或流離失所。
屬方:剛剛。
垂欲:快要。
此詩可能創作于當地多次遭受水災之后。當時社會,百姓飽受自然災害之苦,生活艱難。詩人目睹百姓的悲慘遭遇,內心憂慮,結合自身生活的困境,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水災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困苦,表達詩人的同情與愧疚。其突出特點是寫實,以質樸語言展現社會現實。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關注民生疾苦的創作態度。
堯夫何所有,一色得天和。
夏住長生洞,冬居安樂窩。
鶑花供放適,風月助吟哦。
竊料人間樂,無如我最多。
詩成半醉正陶陶,更用如椽大筆抄。
盡得意時仍放手,到凝情處略濡毫。
魯陽卻日功猶淺,宗愨乘風志未高。
寫出太平難狀意,任佗天下頌功勞。
一百年來號太平,當初仍患不丁寧。
京都尚有漢唐氣,宮闕猶虛霸王形。
煙外亂峰才隠約,霜余紅樹半凋零。
樽中有酒難成醉,旋被西風吹又醒。
萬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飛。
祗知根抱石,不為天為衣。
既來曾無心,卻去寧有機。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鄉歸。
昔日不煉物,嘗為物所誤。
今日不煉人,又為人所怒。
物誤亦可辨,人怒難往訴。
我對人稱過,人亦為我恕。
毛如霜雪眼如朱,耳角方齊三尺余。
狀異不將耕曠土,性馴宜用駕安車。
水邊牧處龍能擾,月下牽時兔可驅。
從此洛陽圖?上,丹青人更著功夫。
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
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
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
一十有二萬,九千余六百。
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
治亂與廢興,著見于方策。
吾能一貫之,皆如身所歷。
人之常情,無重于死。
恩感人心,死猶有喜。
怨結人心,死猶未已。
恩怨之深,使人如此。
安樂窩中酒一罇,非唯養氣又頤真。
頻頻到口微成醉,拍拍滿懷都是春。
何異君臣初際會,又同天地乍絪紜。
醺酣情味難名狀,醞釀功夫莫指陳。
斟有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寄經綸。
鳳凰樓下逍遙客,郟鄏城中自在人。
高閣望時花似錦,小車行處草如茵。
卷舒萬世興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
雨后靜觀山意思,風前閑看月精神。
這般事業權衡別,振古英雄恐未聞。
四方多善人,予善未毫分。
有意空求志,無功漫愛君。
閑行觀止水,靜坐看歸云。
老向太平里,朝廷正右文。
飽霜梨多紅,久雨榴自罅。
此果世稱珍,厥味是可詫。
地有百物備,天無一言掛。
我患尚有言,不得同造化。
安樂窩中設不安,略行湯劑自能痊。
居常無病不服藥,就使有災宜俟天。
理到昧時須索講,情于盡處更何言。
自余虛費閑思慮,都可易之為晝眠。
安之殊不棄堯夫,亦恐傍人有厚誣。
開叔當初言得罪,希淳在后說無辜。
悄然情意都如舊,刬地杯盤又見呼。
始信歲寒心未替,安之殊不棄堯夫。
內鄉有園名天春,春時桃李如彩云。
邑民攜觴連簾幕,或歌或舞何歡欣。
縣尹中間意自若,直謂前世無古人。
牡丹百品紅與紫,華而不實徒紛紜。
耳無妄聽,目無妄顧。
口無妄言,心無妄慮。
四者不妄,圣賢之具。
予何人哉,敢不希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