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日立秋喜聞賊平鎮將凱回歸府官俱還
亂起杏花落,賊平梧葉飛。
頓忘三伏暑,竟解萬山圍。
大將傷流矢,諸軍曳血衣。
先登不如此,焉得凱歌歸。
亂起杏花落,賊平梧葉飛。
頓忘三伏暑,竟解萬山圍。
大將傷流矢,諸軍曳血衣。
先登不如此,焉得凱歌歸。
叛亂開始時杏花飄落,賊人被平定后梧桐葉紛飛。頓時忘卻了三伏天的暑熱,最終突破了萬山的圍困。大將被流箭所傷,各路軍隊拖著染血的戰衣。如果先鋒部隊不如此英勇,怎能高唱凱歌歸來。
賊平:指叛亂被平定。
三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先登:指攻城時最先登上城墻的士兵。
此詩創作于叛亂被平定、鎮將凱旋之時。當時社會經歷叛亂動蕩,百姓生活受影響,詩人在聽聞賊平消息后,看到鎮將回歸、府官復位,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主旨是記錄叛亂平定這一事件,突出將士作戰的英勇。特點是通過場景描寫展現戰爭過程與結果。在文學上反映當時社會狀況,體現詩歌記錄歷史、表達情感的作用。
血人于牙犬政猛,殺鼠如邱貓事獰。
鄰子忽如親子愛,人情何似物情平。
再三仁者須存勇,萬一天資與習成。
恐被麋麑邀作友,或遭鼠弟□為兄。
春慵燕懶戶庭閒,把卷自娛昏曉。湖海歸來壯懷少。鉆書蠹癖,抱香蝶夢,一枕蘧蘧覺。
摩老眼,讀從頭,余明猶戀桑榆照。簾外古寒多,誰管飛紅落縈草。
紗窗綠澀,鐵硯丹枯,問字人稀到。算年來、百感涌如潮。怕書客、龐眉被霜惱。
井葉落,似報鐙前人又老。
草木英華聚,
樓臺紫翠重。
山形仙苑鳳,
泉脈御池龍。
酒兵無計破愁魔,鐙火篷窗莫奈何。
明月一天秋水闊,不堪復聽唱吳歌。
萬家忙饋歲,一叟念初元。
排悶詩寧野,邀眠酒又村。
故鄉山水隔,世事雨云翻。
欲作揮戈想,其如若水昏。
搖落秋冬際,蒼茫鄞越間。青山欹枕過,白鳥背人還。
問俗鄉音異,消愁酒價慳。虛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閑。
官程催歲暮,百尺可停牽。煙浦高低樹,晚江來去船。
青山過越少,滄海帶吳偏。所遇無親舊,懷人興眇然。
客路喜暄暖,初冬天始寒。近京風俗異,逆浪水程艱。
人語吳音雜,漁歌楚調酸。畏途非好友,懷抱若為寬。
憶別江南第一程,二分月色玉簫聲。
水鄉浩蕩迷前夢,山徑崎嶇懶問名。
我幸對床聯骨肉,君將簪筆頌升平。
惠思儻遂褰裳愿,剪燭西窗話五更。
漁陽上谷護神京,統制京軍大將營。
櫜鞬豈但三千士,甲盾今稱百萬兵。
身作長城惟一劍,氣雄強虜請長纓。
寧論六郡良家子,不數三河俠少名。
麒麟錦帶佩干將,魚鳥分麾躍骕骦。
夷虜盡歸典屬國,朝廷先系左賢王。
運籌碩畫資帷幄,制勝先聲出廟堂。
愿得虎臣分斧鉞,周家磐石萬年長。
年年此夕東城見,歡意匆匆。
明日還重,卻在樓臺縹緲中。
垂螺拂黛清歌女,曾唱相逢。
秋月春風,醉枕香衾一歲同。
倚竹拈花,生寒翠袖無人問。
一天風緊,雁字來成陣。
畫角城樓,人早催霜信。
憑闌認,亂山隱隱,只與斜陽近。
炎劉何意說乾封,雩罷今看舞燕從。
豈向桑林躬六事,爭歌云漢念三農。
目前生意憐芳草,海內多愁望赤松。
聞道呂梁洪盡陸,軍儲此日又難供。
西郊云起也縱橫,不分星河夜夜明。
近水園林何處綠,向陽葵藿幾時傾。
豈因東海冤猶結,可是弘羊烈未烹。
卻憶吾皇曾步禱,隨車膏雨遍生成。
追溯當年策馬時,
雄姿奕奕豈甘遲。
銀蹄高舉鬃毛舞,
意氣昂揚任競馳。
萬物有精英,人為萬物靈。
必先詳事體,然后論人情。
氣靜形安樂,心閑身太平。
伊耆治天下,不出此名生。
周郊奉犬用刑樽,堯蠟迎貓似捕神。
直是蘇公比臺諫,未知韓子喻家人。
鷹鹯化作鸞將鳳,獬廌移成騶與麟。
煦煦徐徐何必善,使知剛毅有深仁。
簫局晨香裊,流蘇曉夢還。十三小女綠鴉鬟。情似十三明月,未全圓。
花影紅屏午,春光碧戶傳。抱來雁柱十三弦。已覺一弦一柱,思華年。
瓊樹濛濛映,紅窗漫漫流。雪兒好為唱無愁。休負一規親切,照藏鉤。
珠露從教濕,金樽莫遣收。余光瀲滟小眉頭。不似清秋楚楚,咽簫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