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錄事誠二首 其二
雖然精吏道,不肯失民心。
但飲鄰墻井,猶償月俸金。
舉家惟菜味,附邑更棠陰。
久弄周昌印,臨文勿太深。
雖然精吏道,不肯失民心。
但飲鄰墻井,猶償月俸金。
舉家惟菜味,附邑更棠陰。
久弄周昌印,臨文勿太深。
你雖然精通為官之道,卻始終不肯失去民心。只飲用鄰家墻邊井里的水,還會償還用去的月俸之金。全家飲食只有蔬菜的味道,所治理的城邑更留下了惠政的蔭庇。你長久掌管印信,處理文書時不要過于嚴苛。
精吏道:精通為官之道。
償:償還。
附邑:指所治理的城邑。
棠陰:典出《詩經·召南·甘棠》,后人以“棠陰”喻惠政。
周昌印:周昌為漢初大臣,此處借指掌管印信,即為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些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詩人送張錄事時,有感于他清廉愛民的為官之道,寫下此詩表達贊美與期望。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錄事清廉為民的品質,突出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和典故展現人物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生動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清廉官員的認可和期待。
庭院深深遠市嘩
薄寒輕暖護窗紗
春林剔蘚思題石
夜雨移鐙為看花
樓外鳥啼詩夢破
風前人立帽檐斜
紅橋暇日期相訪
載酒隨君玩物華
粵海重關二虎尊,
萬龍轟斗事何存。
至今遺壘馀殘石,
白浪如山過虎門。
囗囗白下,嘆何人、不識白家兄弟。長者賢良方就辟,仲學孝廉相繼。有母年高,北堂娛養,萱樹長芬斐。及時捧檄,如君孝弟能幾。
幸遇八十華辰,稱觴遠近,各具登堂禮。曾讀前朝黨錮傳,二白齊名杜李。滂母賢哉,從容告誡,籍籍盈人耳。風流無恙,百年今且伊始。
客燕飛歸訝。去住隨塵,聽雨江樓罷。倚天長劍在,明鏡里、添了霜絲盈把。前路隔微波,繼高詠、湘靈和寡。照深杯、金臺暮色,斷霞如赭。
還惜大好園林,醉舞酣歌,付五陵裘馬。小梅妝未竟,香夢淺、誰乞春陰先借。凄戾笛中音,送寒晝、流澌碎瀉。淚漫灑。待月上、柳梢眉樣畫。
相見湖山記昔年
吟肩坐聳聽寒猿
祇今面目何曾改
剛被人呼作狀元
月隱青山瑞氣高,
梧藏丹鳳覷無寥。
無端石馬潭中過,
驚起泥龍之海潮。
流水長煙何縹緲。詰□□□,□逗漁舟小。夾岸桃花爛□□。□□□□□□□。蕭閑村落田疇好。避地移家,□□□□□。□□殷勤送歸棹。閑邊勿為他人道。
小憩空亭戀翠微,上方日暮客過稀。
春秋閱盡水長冷,風雨到來山欲飛。
嶺半樹高猿每掛,林間云暝鶴知歸。
炎天坐久寒生骨,思向僧家借衲衣。
電光石火箭鋒機,
父倒行兮子逆施。
力敵勢均難辨別,
一雙無孔鐵門槌。
行行出郭到邱中,舊路猶然一線通。鶴化不知丹灶冷,靈光常照碧池空。群公自是香山老,太史何慚司馬翁。授簡獨慚詩未就,片云頭上雨濛濛。
古來謾道越王都,西有仙人宅一區。不問何年騎白鶴,空傳九節長青蒲。山中到客渾如夢,池上銜杯即泛湖。何幸遙隨清賞地,悠悠身世共三壺。
憶在昭陵日,傾心用老成。功歸仁祖廟,正得一書生。
羊生但著鞭,勿哭西州門。故有不亡者,南山相與存。
慶州自不惡,藉甚載聲華。忠義可無憾,公今有世家。
公歸未百年,鸛巢荒古屋。我吟殄瘁詩,悲風韻喬木。
傷心祠下亭,在時公燕處。臨水不相猜,江鷗會人語。
公有一杯酒,與人同醉醒。遺民能記憶,欲語涕飄零。
委徑問謠俗,高丘省佃作。昔游非茍然,今花幾開落。
在昔實方枘,成功見圓機。九原尚友心,白首要同歸。
人去洲渚在,春回花草斑。清談值淵對,發興如江山。
落日銜城壁,祠東更一游。悲來惜酒少,安得董糟丘。
堪憐蔓草竟難圖,
獵苑球場興總孤。
國命已歸閹豎手,
憑高空嘆近臣無。
夙昔嗟君心膽壯,
鷹驅鷙擊不相讓。
太分清濁保身疏,
惠恕譴死仲翔放。
十里香車,東風都與儂家便。垂楊如線。掩映澄湖面。
一水盈盈,也歷興亡遍。春還健。他年重見。漫感紅桑變。
無敵金戈一世驚。風雷迅掃兩洲平。至今誰不仰威名。百戰而歸真好漢,相隨江左老書生。興隆來吊大王陵。
太白風流映大千。虬松古柏不知年。且攜短策飲清泉。西北高樓看落日,東南孔雀化飛仙。才從鳥嶺到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