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齋吳侍郎再和余送行及居厚弟詩各次韻 其三
曾聽仙韶宴玉津,豈知金彈忽危身。
誰為高樹鳳凰語,無奈雕籠鸚鵡嗔。
拙射元非落雕手,村眉難比掃蛾人。
新裁白纻衣如雪,一點休教染洛塵。
曾聽仙韶宴玉津,豈知金彈忽危身。
誰為高樹鳳凰語,無奈雕籠鸚鵡嗔。
拙射元非落雕手,村眉難比掃蛾人。
新裁白纻衣如雪,一點休教染洛塵。
曾經在玉津園聆聽仙樂般的宴會,哪里料到突然遭遇如金彈般的危險。有誰能像對高樹上的鳳凰那樣與我真誠交談,無奈卻遭到像關在雕籠里的鸚鵡般人的嗔怪。我本就不是善射落雕的高手,粗陋的眉妝難以比得上善畫蛾眉的美人。新裁剪的白纻衣潔白如雪,一點也不要讓它沾染洛陽的塵埃。
仙韶:宮廷音樂。玉津:玉津園,宋代皇家園林。
金彈:比喻危險、災禍。
高樹鳳凰:比喻高貴、賢能之人。
雕籠鸚鵡:比喻被束縛、諂媚之人。
落雕手:指善射之人。
掃蛾人:指善于畫眉的美人。
白纻衣:白色的麻布衣。
洛塵:洛陽的塵埃,暗指世俗的污濁。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曾有過在宮廷參與宴會等榮耀經歷,后遭遇變故,陷入困境,周圍可能有一些小人對其不滿或攻擊。詩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的心境和堅守。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在遭遇變故后的感慨和堅守自我的決心。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多種意象和對比、象征手法,生動地展現出詩人的處境和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復雜環境中的心態和追求。
金鶴飛來尺素通,新詩字字挾光風。三年湖海關心處,都在先生句子中。
官居門巷果園西,桃李成蹊杏壓枝。如許年芳忙里過,斬新今日試題詩。
暮林棲鳥各深枝,燕子知巢觸幔飛。倘有三椽今已去,不關五斗解忘歸。
懶不看書似姓邊,夢魂飛繞白鷗前。須知席帽沖塵出,不似篷窗聽雨眠。
送春濛雨漲蘋灘,荷葉田田柳絮闌。想見垂虹三萬頃,拍天湖水釣絲寒。
知從了義透音聞,古井無波豈更渾。便好一坑埋眾妙,何須六結解諸根。
幾多螻蟻與王侯,往古來今共一丘。遮莫功名掀宇宙,百年兩角寄蝸牛。
粟囊聊復寄三餐,埋沒緇塵懶濯冠。紅紫百般紛過眼,鄉山歲晚自蒼官。
客去云俱散,山空月正圓。
不參藤樹句,自透竹庵禪。
骨法凌煙像,家聲鼓瑟篇。
直須陪叔季,急佐中興年。
西疇昨夜膏雨足,村村綠樹啼布谷。
農夫相喚整鋤犁,早起驅牛出茅屋。
土腴牛健耕易深,暖云籠日春陰陰。
斜陽未下終十畝,一卷遺經行自吟。
山妻相敬如賓友,炊黍烹葵馌南畝。
溪邊濯足隴頭坐,高歌且盡壺中酒。
年來不用憂旱澇,高田宜黍低宜稻。
官租納足食有馀,社酒雞豚自相勞。
人言耕夫苦,我道田家好。
但愿五風十雨年谷登,室家團圞永相保。
柳瀾滴瀝溜春渠,牡丹已老木香初。
黃蕉白紈蔽香廬,唾云沫月課空虛。
剡溪十丈雪不如,長眉辟支手自舒。
波折瘦硬結淺疏,細如春蚓濃如豬。
書成詰曲不能讀,牛鬼蛇神者誰歟,天竺胡兒解我書。
金鴛繡蹙藕絲裙。濃香草眼熏。
花蹊步拾蘭翠,樓閣未黃昏。
纖屐齒,印苔痕。怯心魂。
娉婷自惜,紅粉青娥,見說如云。
一飽欣欣樂有馀,
主人猶我我猶渠。
翻思二十年前事,
翠幕華堂是客居。
恨個儂無賴,賣嬌眼、春心偷擲。蒼苔花落,先印下一雙春跡?;ú恢?,香才聞氣,似月下箜篌,蔣山傾國。半解羅襟,蕙薰微度,鎮宿粉、棲香雙蝶。
語態眠情,感多情、輕憐細閱。休問望宋墻高,窺韓路隔。尋尋覓覓。又暮雨凝碧。
花徑橫煙,紅扉映月,盡一刻、千金堪值。卸襪熏籠,藏燈衣桁,任裹臂金斜,搔頭玉滑。
更恨檀郎,惡憐深惜。盡顫裊、周旋傾側。軟玉香鉤,怪無端、鳳珠微脫。
多少怕曉聽鐘,瓊釵暗擘。
今昔總無悲與喜,
浮云萬事諒能諳。
肯將萬里烏蒙意,
來醉青山活水南。
一夢春場誤黑頭,桃花魏晉幾陽秋。
文章未濟群生溺,樂府空歌萬古愁。
蹭蹬風塵昌谷馬,浮沈江海杜陵鷗。
高樓隔斷人間世,道大何妨隘九州。
龍詔恩覃萬國臻,使星光散九天新。
路經絕域山河異,風便故園梅柳春。
玉節搖空馳騕裊,宮袍飏日燦麒麟。
安南此日深文化,又見中朝第一人。
共住西山一片云,
朝昏鐘磬亦相聞。
天臺南岳當時事,
彼彼情懷未得論。
悠悠碧海青天遠。目極愁山淺。
畫眉人去恨懨懨。挽惹嫩絲垂柳舞前檐。
凝銷漸燼芳蘭麝。掩淚亭皋下。
月隨云淡晚窗晴。奈可懶妝濃鬢黛眉輕。
酒未淋漓語未酣,殊途況味各深諳。
微疴汝自傷天末,生計吾猶滯嶺南。
材惜子昂琴欲碎,情憐紅拂夢何堪。
屏山隔望初三月,故事封存到枕函。
不據喉衿地,如何展壯圖。
一麾移使節,三楚即全吳。
鸚鵡春常早,貔貅信必孚。
不知坐上客,更有禰生無。
昆明池上逢錢郎,青云為衣白霓裳。手持寶月金仙偈,口誦明星玉女章。
自言五華峰頭住,夢游玄圃樊桐路。御風學霧兩無心,惟愛月華籠海樹。
少年名姓懸月中,老去猶充脩月戶。月里仙人宋無忌,持斧吳剛作仙使。
下界愛月升高丘,步虛一聲龍白頭。何如放舟臥明月,仰看銀河天倒流。
乘鸞翳鳳過北斗,炤景煌煌酌天酒。玉兔為脯桂作薪,笑攜吳宋兩仙人。
老蟾踏翻醉不醒,嫦娥起舞榆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