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寺
寺外山皆石,門因鑿石開。
野花黃類菊,寒筍綠黏苔。
官為看田至,僧方乞食回。
一雙簷際鴿,空覷出生臺。
寺外山皆石,門因鑿石開。
野花黃類菊,寒筍綠黏苔。
官為看田至,僧方乞食回。
一雙簷際鴿,空覷出生臺。
寺廟外的山巒全是石頭,寺門因鑿開山石而建。黃色的野花類似菊花,寒冷的竹筍上黏著綠色的苔蘚。官員因查看農田來到這里,僧人剛化緣乞討返回。屋檐邊一對鴿子,空自注視著佛塔的生臺。
類菊:類似菊花。
寒筍:寒冷時節生長的竹筍。
乞食:僧人外出化緣求食。
覷(qù):看,注視。
生臺:佛塔的基座或供臺,此處指寺中佛事相關建筑。
具體創作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推測為詩人游覽石門寺時所作。詩中“官為看田至”或反映山寺所在區域有農耕活動,結合“寒筍”“黏苔”等物候,可能作于早春或初冬時節。
全詩圍繞“石門寺”展開,前兩聯描繪山寺自然環境(石山本色、野花寒筍),后兩聯記錄寺中人文場景(官員看田、僧人歸寺、檐鴿靜立),以日常視角展現山寺的幽靜與煙火氣,體現詩人對平凡之美的捕捉。
鏤金鐫石切瑤琨,
深入詩家不二門。
刻畫工夫初亦苦,
終然芒角了無痕。
漫山白白與紅紅
小樹低叢看不供
總道楂花香氣好
就中偏愛玉瓏松
東歸一棹漢陽江,憑吊煙波發郢腔。三戶能消亡國恨,九歌不悟直臣憃。桃花野廟容誰誨,芳草孤洲氣肯降。只有高飛一黃鶴,樓前終古浪聲撞。
月明會泛洞庭艭,采采芙蓉又涉江。烏鵲南飛沈鐵戟,鱖魚西塞釀銀缸。心難爭命秋容瘦,事不如人壯志降。拋卻故園歸未得,一林黃葉舊鐙窗。
名園蹊徑本天成,一覽江山倍有情。
百戰尚思金鼓震,千秋猶作石鐘鳴。
鄱湖水遠孤帆出,廬岳云閒夕照明。
且向坡山樓上望,不須月下小舟行。
國身通一春秋旨,孔思周情世孰知。
不見肩吾與連叔,略從臃腫得支離。
文非喻道難為妙,悟以當仁不讓師。
七圣九皇無限恨,八纮宇定失嬰兒。
佞舌兒女柔,
異教蜩螗喧。
豈能聽蛙黽,
靜枕詩書眠。
高秋覽勝愜幽期,
向曉歸來度古陂。
海上空傳不死藥,
人間祇有放生池。
石留杖履痕猶昔,
水寫笙簧韻未移。
結網垂綸何必問,
蛟龍蝘蜓莫須疑。
城邊小市聚,
煙水淡秋容。
南走蘭亭路,
迢迢云外鐘。
玉堂豈必勝茅齋,
誤得虛名與謗偕。
法吏淬磨真出角,
先生度量莫窺涯。
謗書堪丑毋庸辨,
悶賦雖工未易排。
已設葛幮安菊枕,
投床不覺到無懷。
一日脩一事,王官森如林。
逝矣運甓子,誰哉念分陰。
九野蒼蒼閟太陰,重淵脈脈動天心。庖犧易有千年畫,康節詩存半夜吟。忽向靜中聞虩虩,卻從無處見森森。固知一氣何曾息,秪是天根辯古今。
萬古天開只此時,卻憐春意正如絲。群生已向無中見,一氣還從靜處移。匝地寒風徒凜凜,行天化日漸遲遲。吾心欲說知何似,靜里仍含未動機。
從來陋巷祇顏回,
子悅胡為羨漆開。
端向歲寒觀雅操,
須知冰凌不為災。
客過吾廬,骨董盈車。比淮南、米價何如。珍逾白璧,貴甚明珠。是漢時碑,元時畫,宋時書。
披帷示客,插架充廚。視云林、清閟無殊。包羅一部,鐵網珊瑚。更藕心錢,蕉葉硯,粟紋壺。
溪童相對采椿芽,
指似陽坡說種瓜。
想得近山營馬少,
青林深處有人家。
何相家庭僅百窠,
擁培力厚得春多。
群妃舞散瑤臺晚,
盡醉東皇金叵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