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宣州太守韻 其一
雙旌迎曉指林廬,五馬逢辰政得輿。
西掖舊裁天子詔,名山今睹帝王書。
胸中霽月何明甚,筆底清風更穆如。
袞職還須補天手,征黃那復更躊躇。
雙旌迎曉指林廬,五馬逢辰政得輿。
西掖舊裁天子詔,名山今睹帝王書。
胸中霽月何明甚,筆底清風更穆如。
袞職還須補天手,征黃那復更躊躇。
清晨雙旌指向山林中的屋舍迎接,太守順應時運施政得民心。曾在西掖起草天子詔書,如今在名山得見帝王御書。太守心胸如雨后明月般明亮,筆下文字似清風般和穆。朝廷官職還需像您這樣的良才,征召賢才不應再有遲疑。
雙旌:唐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
五馬:太守的代稱。
逢辰:謂遇上好時運。
政得輿:施政得民心。
西掖:中書省的別稱,這里指曾在中書省任職起草詔書。
霽月:雨后明月。
穆如:和美的樣子。
袞職:古代指三公的職位,后泛指重要官職。
征黃:指征召賢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太守施政得到百姓擁護,詩人可能在與太守交往過程中,為回應太守的詩作而創作此詩,表達對太守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宣州太守,突出其才能和品德。詩中用典和比喻手法增添文化內涵和表現力,在贈答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賢才的推崇。
吾道在五字,吾身寧陸沈。
涼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燭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當遂歸去,一徑入松林。
衲外元無象,言尋那路尋。
問禪將底說,傳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淺,難休一室深。
伏魔寧是獸,巢頂亦非禽。
觀色風驅霧,聽聲雪灑林。
凡歸是歸處,不必指高岑。
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就中偏愛石,獨上最高層。
有果猿攀樹,無齋鴿看僧。
儒門自多事,來此復何能。
大道本無幻,常情自有魔。
人皆迷著此,師獨悟如何。
為岳開窗闊,因蟲長草多。
說空空說得,空得到維摩。
欲住住不得,出門天氣秋。
惟知偷拭淚,不忍更回頭。
此日只愁老,況身方遠游。
孤寒將五字,何以動諸侯。
人生當貴盛,修德可延之。
不慮有今日,爭教無破時。
蘚斑題字壁,花發帶巢枝。
何況蒿原上,荒墳與折碑。
賈島憐無可,都緣數句詩。
君雖是后輩,我謂過當時。
溪浪和星動,松陰帶鶴移。
同吟到明坐,此道淡誰知。
世間何事好,最好莫過詩。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生應無輟日,死是不吟時。
始擬歸山去,林泉道在茲。
自見來如此,未嘗離洞門。
結茅遮雨雪,采藥給晨昏。
古樹藤纏殺,春泉鹿過渾。
悠悠無一事,不似屬乾坤。
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
有園多種橘,無水不生蓮。
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經年。
秋色上庭枝,愁懷切向誰。
青云無勢日,華發有狂時。
枕上聞風雨,江南系別離。
如何吟到此,此道不聞知。
木葉落時節,旅人初夢驚。
鐘才枕上盡,事已眼前生。
吟發不長黑,世交無久情。
且將公道約,未忍便歸耕。
別來春又春,相憶喜相親。
與我為同志,如君能幾人。
何時吟得力,漸老事關身。
惟有前溪水,年年濯客塵。
鄉里為儒者,唯君見我心。
詩書常共讀,雨雪亦相尋。
貧賤志氣在,子孫交契深。
古人猶晚達,況未鬢霜侵。
師愛無塵地,江心島上居。
接船求化慣,登陸赴齋疏。
載土春栽樹,拋生日??魚。
入云蕭帝寺,畢竟欲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