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作歸鴈亭于滑州后十有五年梅公儀來守是邦因取余詩刻于石又以長韻見寄因以答之
風吹城頭秋草黃,仰見鳴鴈初南翔。
秋草風吹春復綠,南鴈北飛聲肅肅。
城下臺邊桃李蹊,憶初披荒手植之。
雪消冰解草木動,因記鴻鴈將歸時。
爾來十載空遺跡,飛鴈年年自南北。
臺傾余址草荒涼,樹老無花春寂歷。
東州太守詩尤美,組織文章爛如綺。
長篇大句琢方石,一日都城傳百紙。
我思古人無不然,慷慨功名垂百年。
沉碑身后念陵谷,把酒泣下悲山川。
一時留賞雖邂逅,后世傳之因不朽。
風吹城頭秋草黃,仰見鳴鴈初南翔。
秋草風吹春復綠,南鴈北飛聲肅肅。
城下臺邊桃李蹊,憶初披荒手植之。
雪消冰解草木動,因記鴻鴈將歸時。
爾來十載空遺跡,飛鴈年年自南北。
臺傾余址草荒涼,樹老無花春寂歷。
東州太守詩尤美,組織文章爛如綺。
長篇大句琢方石,一日都城傳百紙。
我思古人無不然,慷慨功名垂百年。
沉碑身后念陵谷,把酒泣下悲山川。
一時留賞雖邂逅,后世傳之因不朽。
秋風吹過城頭,秋草枯黃,抬頭看見大雁開始向南飛翔。秋草被風吹過,到春天又變綠了,大雁每年從南往北飛,聲音凄清。城下臺邊是桃李的小徑,回憶當初我親手披荊斬棘種下它們。雪化冰消,草木開始萌動,我記起大雁將要歸來的時候。從那以來十年過去只剩遺跡,大雁年年依舊南北遷徙。亭臺傾塌只剩殘址,荒草凄涼,樹木衰老不開花,春天也顯得寂靜。東州太守的詩特別優美,文章組織得像華麗的綢緞。把長篇大句刻在方石上,一天就在都城傳抄了上百張。我想古人都是如此,慷慨追求功名流傳百年。像羊祜沉碑,身后擔憂世事變遷,拿著酒杯對著山川哭泣悲傷。一時的留連欣賞雖屬偶然相遇,但能流傳后世因而不朽。
肅肅:形容大雁飛行時的聲音。
桃李蹊:桃李樹下的小路,比喻人來人往的地方。
綺:有花紋的絲織品,這里形容文章華麗。
沉碑:指羊祜沉碑的典故,羊祜死后,人們在峴山立碑,見者落淚,杜預稱之為“墮淚碑”。
詩人在滑州建造歸雁亭十五年后,梅公儀來此任職,將詩人舊作刻石并寄長韻詩,詩人因此作詩回應。此詩創作于詩人經歷了一定的人生起伏后,看到舊跡變遷,感慨時光與世事。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時光流逝和世事變遷,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用典表意。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
繁云凝結遠成堆,雪意應隨雅客來。
滿地粧梅知臘近,一天風絮誤春回。
玳欹賓席豪詩筆,珠沃歌喉滑醉杯。
病叟有心萌酒戰,明轟鐘鼓不銜枚。
少列吾姑子,懷能負俊良。
歌詩追李杜,筆札出鐘王。
道指三千遠,年逾六十亡。
嗟哉長已矣,冠劍失威光。
區區京轂幾經春,不退方能運法輪。
欲舉筌蹄皆自達,縱羅寒暑豈吾辛。
大千雖納寧多施,一切誰名得度人。
我已心中了無物,重煩師說究微塵。
秋光濃拂使君家,尚去重陽五日賒。
且育好詩成素飲,更先諸客對黃花。
池萍漬雨錢錢密,塞雁書空字字斜。
但縱高吟開醉膽,莫驚搖落動悲嗟。
輪奐相輝映,嚴扉聳畫楹。
霜空夜月午,齋冷湛冰清。
縟禮行神廟,星華下禁城。
瀛洲有才士,佳句見交情。
買自桐江數歲前,潔中輕外欲巢蓮。
同麟薦世宜為瑞,邀鶴尋真定得仙。
肯示吉兇貽后悔,祇隨呼吸到長年。
主人幸不煩供養,俾托軺車看兩川。
都人殫出集河湄,猶記從初放水時。
三五已過修禊宴,浹旬行作送春詩。
微波濺襪仙浮棹,曲岸當壚柳映旗。
自笑遨頭衰復病,也同歡俗恣追隨。
舉目皆仙跡,齋心遠俗流。
江山入詩助,蘋藻為神羞。
去矣登危嶠,歸仍泛穩舟。
何勞嘆蕭索,無惜話真游。
古人名教自詩書,淺俗頹風好力扶。
口誦圣賢皆進士,身為仁義媽真儒。
任從客笑原思病,莫管時譏孟子迂。
通要設施窮要樂,不須隨世問榮枯。
曉與諸孫別,依然頗動懷。
去乘蘭棹穩,行得彩衣偕。
漁父遙連市,村扉半掩柴。
夜來溪上宿,夢已在高齋。
為怕三春過,因謀數刻狂。
醉輕欣射中,歡甚惜歌長。
驕馬花間系,啼鶯柳下藏。
前旌歸去晚,十里淡風光。
昔忝臨漳守,娛心自退公。
閑愁放天上,真境得壺中。
燕處雖云適,規模惜未豐。
恢園隳舊堞,困宇出新工。
材品珍方用,花名異始充。
泉分洹水堰,梁下鄴城宮。
今始推良牧,褒辭借病翁。
笙鏞諧廟瑟,珠玉滿郵筒。
詎敢矜前政,徒知偃下風。
北堂留衣錦,西??峻維嵩。
休逸簷梢月,榮歸浪襯虹。
班條多暇日,清賞此何窮。
背琴肩酒上青城,云為開收月為明。
觀宿有詩招主簿,廬空無分遇先生。
墻留古畫仙姿活,石載奇文俗眼驚。
卻念吾鄉山亦好,二年孤負爛柯行。
中元時俗類秋嘗,病起躬行力未強。
摖米乍炊知早熟,盂蘭方倒喜初涼。
風摧豹腳蚊休拍,露逼雞毛菜已長。
皮骨僅存心尚壯,猶思荷葉當蕉觴。
劍州古要害,重門搤開闔。
隄防兩川地,喉吭此呀呷。
在昔御狂寇,如朽施巨拉。
時平付良守,一與公論合。
政成治東圃,于焉解賓榻。
予方錦官去,邀我置壺榼。
縱步車馬休,舉目蒼翠匝。
攄懷談笑喧,傾車潺湲雜。
不春亦芳菲,匪風自蕭颯。
主賓飲興豪,量海川酒納。
貳車臺中舊,題詩謂予盍。
默默極佳處,茲俗何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