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畢叔文見貽二首 其二
寂寞吾知貴,紛華世所榮。
常評敗素紫,孰愈濁纓清。
爵祿心無食,山林志有盟。
幽居自空谷,哲婦乃傾城。
寂寞吾知貴,紛華世所榮。
常評敗素紫,孰愈濁纓清。
爵祿心無食,山林志有盟。
幽居自空谷,哲婦乃傾城。
我深知寂寞的可貴,而世間卻以繁華紛擾為榮耀。我常評判那些敗壞質樸的行為,又有誰能說污濁的冠纓比清澈的更勝一籌呢。我對爵祿毫無貪戀之心,早已與山林立下歸隱之約。我獨自在空谷中幽居,而那些有見識的女子卻有著傾國之貌(此處‘哲婦傾城’可能有不同解讀,或指有見識女子未得善用等)。
寂寞:這里指不追逐世俗熱鬧,保持內心寧靜。
紛華:繁華熱鬧,指世俗的功名利祿等。
敗素紫:‘素’代表質樸,‘紫’可能象征一些浮華、違背質樸的事物,‘敗素紫’可理解為敗壞質樸的行為或事物。
濁纓清:‘纓’指冠纓,‘濁纓清’對比污濁和清澈,可引申為世俗與高潔的對比。
爵祿:爵位和俸祿,代指功名利祿。
山林志有盟:指與隱居山林的志向有約定,即有歸隱之心。
空谷:空曠幽深的山谷,象征隱居之地。
哲婦:有見識的女子。
傾城:形容女子容貌絕美,也可引申有其他含義。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難以確切知曉創作時間和地點。推測可能是在當時社會風氣較為追逐功名利祿的背景下,詩人畢叔文可能向作者表達了一些觀點,作者以此詩回應。詩人可能處于仕途不順或者對世俗的繁華感到厭倦的心境,從而通過此詩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不慕世俗繁華、追求高潔品質和歸隱山林的志向。其突出特點是運用對比和象征手法,鮮明地展現出詩人的價值取向。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精神追求和人格操守的重視。
振檝大江東,前林波萬頃。
高秋海天闊,色落湖山影。
行尋王謝跡,望望登絕嶺。
荒林草木瘦,古樹泉石冷。
昔游不可見,牢落余風景。
窮愁心未死,一筆聊復秉。
最愛橫溪曲,橫流一樹梅。
藏根惟愛石,落瓣不沾埃。
臘里孤清節,春間創辟材。
調羹還有藉,青子百千枚。
麟臺朝士辭書府,鳯闕禪宗出帝京。
當堰雙林親惠遠,行過五老訪淵明。
白衣居士輕班爵,敗衲高僧薄世情。
引得病夫無外想,一身師事竺先生。
圣明神武尚營邊,我是何人不控弦。
身著貂裘隨十萬,心思白社隔三千。
云沉古戍初寒日,鴈下平陂欲雪天。
卻為恩深歸未得,許隨車騎勒燕然。
溪流照檻肅埃氛,百里秋光草樹分。
青壁峻時山背日,碧潭空處水銷云。
千尋下徹魚無隱,一點高飛鷺出群。
回首故鄉人未去,亂蟬聲噪不堪聞。
西去山門五里程,粉牌書字甚分明。
蕭帝壞陵深虎跡,廣師遺院閉松聲。
長廊畫剝僧形影,古壁塵昏客姓名。
何必更將空理遣,眼前人事已浮生。
二升酸醋瓦瓶盛,請得姑嫜十日程。
赤黑畫眉臨水笑,草鞋苞腳逐風行。
黃絲髪亂梳橑緊,青?裙高種掠輕。
想得到家相見后,父娘由喚小時名。
幾年垂釣碧江潯,長愛嚴陵是此心。
萬壑深秋聞伐木,一溪長日看淘金。
桑生垅上螟蛉掛,竹在沙頭翡翠沉。
唯道石田堪種黍,不將衰髪羨華簪。
南風海路連歸思,北雁長天引旅情。
賴有鏘鏘雙鳯伴,莫愁多日住邊亭。
耕鑿連云磴,蹄痕見福衡。
泣天伸養志,喘月藉留名。
紀鳯儀同美,歌麟趾歧榮。
勝遺方寸地,風動后人耕。
三畝田東竹一墟,習家深處自安居。
每逢山簡能騎馬,長羨王弘不賣魚。
南國煙帆低晚岸,北林霜葉墮寒蔬。
郡中舊指賢哉巷,門外多來長者車。
近日稍聞池盡墨,他時誰見壁藏書。
已知每提能攜酒,同倚閶門四檻虛。
賓朋何喧喧?
日夜裴公門。
愿得裴公之一言,
不須驅馬埒華軒。
親客號不疎,(“號不疏”,伯三六五九、斯四六六九卷作“無疏伴”。)
建喚則須喚。(“建喚則須喚”,伯三七一六卷作“來即??須喚”,伯三五五八、伯三六五六、斯三三九三作“喚即盡須喚”。)
食食寧且休,只可待他散。
雨處沙堤同日筑,其如啟沃藉良謀。
民間有病誰開口,府下無人只點頭。
聞有濠梁地,駕言幷四美。
契冥邀異跡,勝會不延晷。
澗響若琴中,泉華疑鏡里。
形隨員月正,制逐規虹起。
澡流瑩丹心,跂石涼玉趾。
近焉將安適?行當潤蒙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