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青原山常不輕
吾舅每談方外友,吃吃醉吟長在口。
李侯佳句往往有,示我不輕詩數首。
江湖愿見非一日,豈有聞名不相識。
路頭且向鬰孤臺,卻傍釣臺深處回。
吾舅每談方外友,吃吃醉吟長在口。
李侯佳句往往有,示我不輕詩數首。
江湖愿見非一日,豈有聞名不相識。
路頭且向鬰孤臺,卻傍釣臺深處回。
我的舅舅常常談起方外之友,總是笑著醉吟他們的事。李侯常常有絕妙詩句,拿常不輕的幾首詩給我看。我向往與常不輕相見已非一日,哪有只聞其名卻不結識之理。我先到郁孤臺,再沿著釣臺深處折返。
吾舅:詩人的舅舅。
方外友:指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朋友,多為僧人、道士等。
吃吃:笑的樣子。
李侯:可能是詩人舅舅提到的人,也可能是與常不輕有關的人。
鬰孤臺:在今江西贛州西北田螺嶺上。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聽聞常不輕之名及詩作后心生向往,在舅舅的影響下,決定去拜訪常不輕。當時社會可能流行文人之間的交往與詩歌交流,詩人也受此氛圍影響。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常不輕的傾慕與尋訪之意。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社交與情感交流。
非武非文疣累同,
經年躍馬愧從戎。
毀家不作宏微計,
策杖難追鄧禹蹤。
戚戚襟懷傷永日,
堂堂旗鼓想英風。
丈夫快意昆崙夜,
未歇笙歌已立功。
笑倚東窗,泥嬌成困,半醉海棠初睡。輕衫暫卸,小簟平鋪,更有縷金鴛被。試問南柯郡中,十二峰頭,憑誰分隊。想多情識得,相思征路,尋歡同寐。
我欲趁、星眼朦朧,羅幃深處,摩弄桃腮玉臂。只愁夢覺,折齒投梭,此際溫存無計。怎奈沾衾汗流,堆枕綠鬟,撩人容易。莫教他、留戀高唐,還倩啼鶯喚起。
度歲猶多斗粟儲,雙清心跡稱齋居。
來分祿閣青藜火,細照瓊函綠字書。
潑水寒衾經雪后,如雷春爆定更初。
何人此夕還開卷,積習平生笑未除。
雞犬云中,曾棲息、匡君巖腹。問何事,入廛近市,誅茅結屋。用拙也應長閉戶,畏人原自成空谷。繞疏籬、幾曲最怡情,栽花竹。
波瀲滟,千層縠。煙蔥茜,千章綠。對湖山俯仰,賞心娛目。瓜架斗棚晨復暮,帶經負耒耕還讀。人紛爭、收拾一蝸廬,消棋局。
可言詩已矣,多學識之與。
牛尾繄經始,羊腸殆緒馀。
江山開辟后,情性渾成初。
機械相融處,真成可起予。
孰是文之用,茲其道所藏。
典謨書渾渾,晁董策洋洋。
唐宋建長策,韓歐蹈大方。
過庭詩禮次,歸更議其將。
十載歸來隱故園,
交游頻得話寒暄。
披襟漫爾情何極,
往事凄其舌尚存。
竹杖隨緣丘壑勝,
貂裘無那雪霜繁。
明朝白社枌榆會,
好向高臺更一尊。
屣重泥沾齒,風高雨欲沱。
刑天方舞戚,蝸角尚稱戈。
群計田分耦,誰言海不波。
榮期雖有樂,帶索未成歌。
綠發凋零白發多,
山林未死且婆娑。
無端忤俗坐狂耳,
甚欲讀書如懶何。
雨過亂蓑堆野艇,
月明長笛和菱歌。
此中得意君須領,
莫愛車前印幾窠。
黃道星辰移企翼,
青冥風露近飛檐。
翠華晚過凌虛殿,
一色明珠十二簾。
聞說上流江水惡,無數行舟波中落。
到眼驚看駭浪奔,恍忽鯨吞與鼉作。
連朝況遇打頭風,雪浪如山噤舵工。
長檣鐵鹿沙灘駐,后榜前艘語不通。
忽來猛雨如飛砮,疑有斗蛟空際舞。
不辨風聲與水聲,但訝前峰拔老樹。
有時雨止總風狂,鹢首滔滔接混茫。
似忌客行貪利涉,天公作意阻歸航。
五夜洪濤堆裹宿,雨著箬篷紛滲漉。
頻移臥具不成眠,差幸停船無傾覆。
石尤小緩輯能移,遙見堤邊農婦悲。
群說圩田秧再插,今番水漲又無涯。
前者淵明后者潛,
眉生老矣稱耕巖。
今人追古如一轍,
高名應向陵陽镵。
陵陽之峰連敬亭,
即今文脊棲瞿硎。
宣城縱有玄暉守,
那得徵君出戶庭。
我從廬岳趨黃山,
避暑吳淞秋始還。
江樓遠望不及往,
宛然斯人蒼翠間。
共是山林江海士,
寄書合倩琴高鯉。
告君舊事君應喜,
乞君書滿涇縣紙。
無肉鸕鶿入水頻,
雙童聯網立沙濱。
問渠歸得魚多少,
才可為羹了一人。
吾自識曹丘,同為長者游。下帷虛董策,借箸竟良籌。清圣元無羨,情癡卒未休。花間呼小友,張緒最風流。
謝傅愛羊曇,東山日并驂。稱名當第五,受爵敢過三。浪謔曾無虐,風騷秖自耽。庭花莫閒種,芳草樹宜男。
而今咫尺非遙,舊江皋。一夜秋來紅葉又蕭蕭。山陽酒,經綸手,憶迢迢。起弄霜天明瑟月輪高。
群峰縹緲如仙,上摩天。絳石蒼虬一徑撥云煙。蓮花皺,竹筇瘦,總留連。風雨名山,何日續前緣。
白頭相見尤歡,倚欄干。待看杏花春雨遍江南。舟如葉,山微疊,秀能餐。別是一宗神韻共君探。
柳外斜陽,花間斷夢。心情病酒芳寒重。雕闌六曲有人憑,蒼苔暗補閑階空。
癡絕蜂忙,嬌回鶯哢。憐伊倩影凌波送。巧持紈扇索題詩,回頭半露釵梁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