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周侍郎五首 其三
太和到處萌,物各從所受。
老農嘉谷心,自覺稊稗丑。
道旁有荊棘,斤斧不得宥。
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
太和到處萌,物各從所受。
老農嘉谷心,自覺稊稗丑。
道旁有荊棘,斤斧不得宥。
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
太平祥和的氣息到處萌發,萬物各自接受自然的賦予。老農懷著對好谷的期盼,自然覺得稗草之類很丑陋。道路旁有荊棘,不能饒恕它用斧頭砍伐。把它的根移到山角落,我也讓它成為柴火燒掉。
太和:指陰陽會和、沖和的元氣,也指太平祥和。
稊稗:稊和稗,都是形狀似禾的雜草。
宥:饒恕,寬容。
薪槱:柴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是詩人在看到社會上存在善惡現象,希望社會能去除不良因素,營造良好環境的心境下創作的,可能當時社會有一些不良風氣或現象讓詩人不滿。
這首詩主旨是倡導揚善懲惡,維護美好秩序。特點是借物喻理,以自然事物表達社會理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詩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
至和癸巳十二月兮,友人語我火犯房。芒射鉤鈐而拂上相兮,禍非弼臣誰可當。
昨日聞太宰悟天道而畏忌兮,歸臥其第三拜章。太宰既不得請而賜黃金百兩以為壽兮,諫官御史猶擊強。
明年孟陬臨淄公薨兮,果然邦國橈棟梁。豈無神醫善藥以起疾兮,固知稟命有短長。
公自十三歲而先帝兮,謂肖九齡宜相唐。后由石渠鳳閣禁林以登樞兮,俄佩相印居廟堂。
出入藩輔留守兩都兮,其民詠歌盈康莊。官為喉舌勛爵一品兮,經筵講義尊蕭匡。
年逾順耳不為夭兮,文字百卷存縑箱。子孫侁侁同雁行,二女貴婿富與楊。
未知歸葬何土鄉,臨川松柏安可忘。我為故吏摧肝腸,灑淚作雨春悲涼。
精魄其歸于天乎,必為星宿還高張。骨肌其歸于土乎,必為蕙芷不滅香。
墓碑墓銘誰能盡其美,我為欲傳萬古須歐陽。
塞下兵難去,關中粟未多。
君心同漢帝,糧道得蕭何。
函谷馬蹄入,渭橋車轍過。
地形終險固,山色舊嵯峨。
不媿先賢傳,重聽得寶歌。
歸來奏天子,安穩看鳴珂。
船從洞庭來,非賈即游宦。
宦賈事風檣,誰能樂清晏。
不如蓄書史,萬古無與間。
上觀堯舜仁,下覽魏晉篡。
善惡彼既殊,智巧徒以辨。
君心于此得,用舍不自慢。
堂中羅高廚,戶外望鳴雁。
菰菱可采掇,魚鼈可釣汕。
卒歲身多余,世俗莫習慣。
風雨未過桐華時,宜春苑中梨萼披。
天子賜宴群臣嬉,少年都尉方追隨。
暮歸遲喜聯留后,兄弟雙弓射熊皮。
侯宗戚族坐上少,伯仲相顧驚恩私。
鳳皇樓高玉簫吹,金絡駿馬不肯騎。
自戒危溢作后規,何郎莫媿書與詩。
昔觀唐人詩,茶詠鴉山嘉。鴉銜茶子生,遂同山名鴉。
重以初槍旗,采之穿煙霞。江南雖盛產,處處無此茶。
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競收青篛焙,不重漉酒紗。
顧渚亦頗近,蒙頂來以遐。雙井鷹掇爪,建溪春剝葩。
日鑄弄香美,天目猶稻麻。吳人與越人,各各相鬭夸。
傳買費金帛,愛貪無夷華。甘苦不一致,精麤還有差。
至珍非貴多,為贈勿言些。如何煩縣僚,忽遺及我家。
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文字搜怪奇,難于抱長蛇。
明珠滿紙上,剩畜不為奢。玩久手生胝,窺久眼生花。
嘗聞茗消肉,應亦可破瘕。飲啜氣覺清,賞重嘆復嗟。
嘆嗟既不足,吟誦又豈加。我今實強為,君莫笑我耶。
庭中兩大樹,池上千竿竹。
竹有紅淚班,樹無眾鳥宿。
昔日白傅歸,愛吟裴令續。
間流水西園,翻然入他族。
兩壁美人虹已收,蒼崖纖手蘚痕秋。
和親只道能稽古,沉略從來不解羞。
漢月明明掌中照,胡塵漠漠指間留。
昭君歿后更多恨,彈作琵琶曲未休。
圣賢無不死,壽夭復何云。
唯有名常在,其余理莫分。
朝榮金玉寶,莫殞蕙蘭焚。
今日寢門哭,緒言長絕君。
前日宮醪賜玉尊,今朝持果小黃門。
干桃熏李非時物,置案盈盤不次恩。
投以赤心思武帝,握同玄璧詠劉琨。
嘗聞食奠陳王業,知是豳公幾世孫。
張侯歸靜居,堂宇結四隅。堂中何所有,書畫羅簽廚。
四堂各異名,名異義亦殊。夷心與會真,內以道德娛。清白及金蘭,外為子孫模。
西南夜落蟾,東北朝生烏。天門風相通,盛衰理可無。
蒨爾松檜樹,間之花石株。雨晴氣候佳,鄰里或來俱。
遣摘班林筍,共持香粳盂。飯畢循徑行,不使僮仆扶。
所至舊衣坐,遍歷日過晡。時遇園果熟,甘漿而粉膚。
就枝掇鮮美,咀味銷冰酥。以此樂歲月,豈是忘形軀。
禮法不我棄,勞吝不我紆。上不媿二疎,下不泛五湖。
自有逍遙趣,幸世遭唐虞。
前罷邯鄲守,孤高與世違。
青云舊知在,白首故園歸。
既沒無兒女,元貧只帳幃。
平生洛陽友,從此更應稀。
江南太守歸,夜直省中闈。
霜氣冷侵被,月光斜入扉。
官奴休執燭,侍史正薰衣。
展轉不成寐,幽懷吟更微。
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
固知不同類,亦各善緣壁。
根隨枝蔓生,葉侵苔蘚碧。
后凋雖可嘉,勁挺異松柏。
闕塞秋云冷,伊川苦霧陰。
薤歌金鐸碎,蒿里石宮深。
燃漆為長夜,栽松作茂林。
空留舊冠劍,家廟四時心。
六花隨表拜東廂,庭下遙呼萬歲長。
王會圖中陳璧馬,漢官儀里濕旗常。
因風亂絮霑螭首,似鵠輕毛落井床。
素發垂冠少顏色,眾人休笑老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