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敘李提刑往臨先正治所并所聞先正論桃源事二首 其二
今日天香去,當時晝夢然。
試烘千歲鼎,如見一川田。
潤帶仙壇石,芳連古柏煙。
靜中觀篆大,依約畫秦阡。
今日天香去,當時晝夢然。
試烘千歲鼎,如見一川田。
潤帶仙壇石,芳連古柏煙。
靜中觀篆大,依約畫秦阡。
如今那如天香般的美好已離去,就像當時的白日夢一樣。試著烘烤那歷經千年的鼎,仿佛能見到一整片田園。濕潤之氣帶著仙壇的石頭的氣息,芬芳連著古柏的煙霧。在寂靜中看那篆文顯得很大,隱約能勾勒出秦朝的田界。
天香:通常指高雅的香氣,這里可能象征美好的事物。
晝夢:白日夢,比喻虛幻的情景。
千歲鼎:歷經千年的鼎,可能具有象征意義。
篆:這里指篆文。
秦阡:秦朝的田界,代指古老的田園景象。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詩人游覽古跡或聽聞先正事跡之后。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時期,詩人在對歷史文化的探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以表達對先正的追思和對古老文化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景抒情,通過描繪一些具有歷史文化象征意義的事物,抒發對往昔的懷念和對古老文化的敬意。其突出特點是意境營造和虛實結合的手法運用。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體現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獨特的藝術表達。
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門開都護府,兵動羽林兒。
黠虜多翻覆,謀臣有別離。
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隨。
漢使開賓幕,胡笳送酒卮。
風霜迎馬首,雨雪事魚麗。
上策應無戰,深情屬載馳。
不應行萬里,明主寄安危。
啾啾青雀兒,
飛來飛去仰天池。
逍遙飲啄安涯分,
我年一何長,鬢發日已白。
俯仰天地間,能為幾時客。
惆悵故山云,裴回空日夕。
何事與時人,東城復南陌。
吳越山多秀,新安江甚清。
書名會粹才偏逸,酒號屠蘇味更醇。
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田家宜伏臘,歲晏子言歸。
石路雪初下,荒村雞共飛。
東原多煙火,北澗隱寒暉。
滿酌野人酒,倦聞鄰女機。
胡為困樵采,幾日罷朝衣。
高唐幾百里,樹色接陽臺。
晚見江山霽,宵聞風雨來。
云從三峽起,天向數峰開。
靈境信難見,輕舟那可回。
謝脁出華省,王祥貽佩刀。前賢真可慕,衰病意空勞。
貞悔不自卜,游隨共爾曹。未能齊得喪,時復誦離騷。
閑陰七賢地,醉餐三士桃。蒼苔虞舜井,喬木古城壕。
漁父偏相狎,堯年不可逃。蟬鳴秋雨霽,云白曉山高。
咫尺傳雙鯉,吹噓借一毛。故人皆得路,誰肯念同袍。
公門世緒昌,才子冠裴王。
出自平津邸,還為吏部郎。
神仙余氣色,列宿動輝光。
夜直南宮靜,朝趨北禁長。
時人歸水鏡,明主賜衣裳。
翰苑飛鸚鵡,天池待鳳凰。
承歡疇日顧,未紀后時傷。
去去圖南遠,微才幸不忘。
中禁夕沉沉,幽篁別作林。
色連雞樹近,影落鳳池深。
為重凌霜節,能虛應物心。
年年承雨露,長對紫庭陰。
邑有弦歌宰,翔鸞狎野鷗。
眷言華省舊,暫滯海池游。
郁島藏深竹,前溪對舞樓。
更聞書即事,云物是新秋。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夫君不得意,本自滄海來。高足未云騁,虛舟空復回。
淮南楓葉落,灞岸桃花開。出處暫為耳,沉浮安系哉。
如何天覆物,還遣世遺才。欲識秦將漢,嘗聞王與裴。
離筵對寒食,別雨乘春雷。會有征書到,荷衣且漫裁。
謝病始告歸,依然入桑梓。家人皆佇立,相候衡門里。疇類皆長年,成人舊童子。上堂家慶畢,愿與親姻邇。論舊或余悲,思存且相喜。
田園轉蕪沒,但有寒泉水。衰柳日蕭條,秋光清邑里。入門乍如客,休騎非便止。中飲顧王程,離憂從此始。
兩妹日長成,雙鬟將及人。已能持寶瑟,自解掩羅巾。念昔別時小,未知疏與親。今來識離恨,掩淚方殷勤。
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同居雖漸慣,見人猶默默。宛作越人言,殊鄉甘水食。別此最為難,淚盡有余憶。
映竹時聞轉轆轤,
當窗只見網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臥,
環堵蒙籠一老儒。
倒景臺者,蓋太室南麓,天門右崖,杰峰如臺,氣凌倒景。
登路有三處可憩,或曰三休臺,可以邀馭風之客,
天門豁兮仙臺聳,杰屹崒兮零澒涌。
窮三休兮曠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