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分庭抗禮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注釋:庭:庭院;抗禮:平等行禮。原指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現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的關系。
同義詞:不相上下 、鼎足而立 、平分秋色
反義詞:和衷共濟 、齊心協力 、同心協力
例句:["1. 唐代雖有不少著名詩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禮吧!","2. 他學了幾年的二胡,近來進步神速,已經能和師傅分庭抗禮了。","3. 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賢才,必是分庭抗禮,倍加禮遇。","更多句子 ++"]
出處:《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印證:["1.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豫章太守謝瞻等詩》:「課其實錄,則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禮。」","2.南朝陳.姚冣〈續畫品序〉:「荀衛曹張,方之篾矣。分庭抗禮,未見其人。」","3.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鎮安坊者,李姥所居之里也。帝麾止余人,獨與迪翔步而入。堂戶卑庳,姥出迎,分庭抗禮,慰問周至。」","4.《隋唐演義》第五七回:「公主乃金枝玉葉,妾乃裙布愚頑,既蒙寬宥,已出望外,豈敢與公主分庭抗禮。」","5.《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忙過幾日,匡超人又進城去謝知縣。知縣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禮,留著吃了酒飯,叫他拜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