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黨同伐異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注釋: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伙,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同義詞:標同伐異 、黨同妒異 、官官相護
反義詞:不偏不倚 、公正無私 、兼容并包
例句:["1. 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不可黨同伐異。","2. 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業,就不應該黨同伐異,而要多方兼容并蓄。","3. 明朝士人黨同伐異,互相斗爭,無心國計民生,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更多句子 ++"]
出處:《后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印證:["1.《后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源)","2.《續資治通監.卷一二七.宋紀一二七.高宗紹興十五年》:「勘會數十年來學者黨同伐異,今當崇雅黜浮,抑其專門私己。」","3.《明史.卷二二九.趙用賢列傳》:「昔顛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氣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負不世之節,號召浮薄喜事之人,黨同伐異,罔上行私,其風不可長。」","4.《明史.卷二四三.鄒元標列傳》:「臣嘗語朝士曰:『方今上在沖歲,敵在門庭,只有同心共濟。倘復黨同伐異,在國則不忠,在家則不孝。世自有無偏無黨之路,奈何從室內起戈矛耶?』」","5.《明史.卷二四四.楊漣列傳》:「五年,其黨大理丞徐大化劾漣、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命逮文言下獄鞫之。」","6.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繼以李、杜代興,杯酒論文,雅稱同調,而李不襲杜,杜不謀李,未嘗黨同伐異,畫強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