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恬不知恥
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注釋:做了壞事滿不再乎,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同義詞:不以為恥 、寡廉鮮恥 、厚顏無恥
反義詞:汗顏無地 、天地自容 、無地自容
例句:["1. 他做出那些丑事后,竟然還恬不知恥地到處張揚。","2. 人一旦利欲薰心,道德良知被蒙蔽,就會漸漸變得恬不知恥,失去人格。","3. 做出這種人神共憤的事,你竟然還恬不知恥,難道就真的沒有一點良知嗎?","更多句子 ++"]
出處:宋 呂祖謙《東萊博議 衛禮至殺邢國子》:衛禮至行險僥幸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于銘,以章示后。
印證:["1.宋.錢時《兩漢筆記.卷一二.獻帝》:「諫不行,言不聽,膏澤不下於民,而但緘嘿固位,恬不知恥,又可謂賢乎?」","2.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卷二.衛禮至為銘》:「衛禮至行險徼幸,戕人而滅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后。」","3.《元史.卷三四.文宗本紀三》:「中書平章朵兒(失)〔只〕,職任臺衡,不思報效,銓選之際,紊亂綱紀,貪污著聞,恬不知恥,黜罷為宜。」","4.《明史.卷二二○.曾同亨列傳》:「此中多闇修,非可概斥。即使陽假名義,視呈身進取、恬不知恥者,孰愈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