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毀病。
1.防守;保衛(wèi)。
2.擔任守衛(wèi)的人。
1.保持地位或職位。
1.郡守和郡尉。
1.本謂遵循文王法度◇泛指遵循先王法度。
2.墨守舊說;恪守成規(guī)。
1.謂堅持研習而不旁騖。
1.接生。
1.接生婆,舊時為產(chǎn)婦接生的婦女。
1.猶繼往開來;承先啟后。
1.據(jù)守險要之地。
1.代理丞相。
2.郡守和諸侯王之相。
3.謂為相而居守者。
1.尊親死后,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
1.用于防御的器械。
1.堅守節(jié)操之心。
2.指守志不移。
3.防御的決心;防守的意圖。
4.猶耐性。
1.保持誠信;遵守信約。
1.保持好的品行。
1.專注于形體。
1.保持虛靜。
2.謂心力衰弱。
1.遵循正常的位次。
1.文書;簿籍。
1.文稿。
1.書籍。
1.亦作"書策"。書冊,書籍。
2.指夾帶書冊入考場。
1.曲藝演出場所。
1.亦作"書抄"。
2.資料的輯錄。亦指輯錄資料而成的書籍。有時用作書名。
1.書籍環(huán)列如城,言其多。
1.書信與盤纏。
1.專注于書籍者;書呆子。
1.尺牘,書信。
2.文具名。即書鎮(zhèn)。明朱之蕃有《書尺》詩。參見"書鎮(zhèn)"。
1.《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后用"書蟲"泛指食葉蟲。
藏書的柜子。也借以諷喻讀書雖多卻不能運用的人兩腳書廚。
1.著作;典籍。
2.有關《尚書》經(jīng)義的傳述解釋。如明劉三吾等撰有《書傳會選》﹑胡廣等撰有《書傳大全》。
1.寫名刺。
2.指書札;名刺。
1.言談行事不切實際﹑不知變通的讀書人。
1.同"書呆"。
1.束書的帶。
2.猶書紳。
1.草名。葉長而極其堅韌,相傳漢鄭玄門下取以束書,故名。《后漢書.郡國志四》"東萊郡"劉昭注引晉伏琛《三齊記》"鄭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余﹐堅剈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1.古時刻碑,先用朱筆在石上寫所要刻的文字,稱"書丹"◇泛指書寫碑志。
1.在竹木簡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稱削,漢人稱書刀。
1.儲水供磨墨用的水盂。
2.指磨墨時用的水滴。
1.指唐代書法家張旭。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當時呼為張顛。
2.謂讀書入迷,忘形似顛。
1.指集賢院。
2.指史館。宋代為三館之一。
1.記錄送死物件數(shù)目的方板。
1.唐代朝省藏書的館院。亦為文臣學士校書﹑修史的處所。
2.舊時印刷并出售書籍的地方。五代時書肆,北宋時書林﹑書堂,南宋時書棚以及明清時書鋪,皆泛稱書坊。
1.朝廷﹑官府收藏書籍﹑書畫的場所。
2.家中讀書寫字的房間。
3.家塾;學校。
4.書店。
詩篇名。南宋陸游作。當時作者罷官閑居在鄉(xiāng)。詩中回顧了自己青壯年時代的軍旅生涯,感慨功業(yè)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全詩氣概悲壯,語意深沉。第三、四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不用一個動詞,即寫出南宋兩大主要戰(zhàn)線的典型特征,是廣為后人傳誦的名句。
1.畫符。
1.收藏文書圖籍的府庫。
2.指中書省或秘書省。
1.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不著紙,以防墨污。
2.書法的風格。
3.供摹寫用的范本。因常以方格為界,故名。俗又稱仿格。
1.書架。
1.書籍下端的切口部分。線裝書臥置,為便于檢閱,常利用書根書寫或加印書名﹑卷次和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