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佑;資助。
2.積聚的資財。
1.中醫指陽虛有寒的病癥。
1.指波紋。波紋在水面﹑故稱。
1.指春官。
1.用火灼龜甲﹐觀其裂紋﹐以斷吉兇的一種占卜。《國語.吳語》﹕"曩君之言﹐周室既卑﹐諸侯失禮于天子﹐請貞于陽卜﹐收文武之諸侯。"韋昭注﹕"j曰卜﹐以火發兆﹐故曰陽。言吳欲正陽卜﹐收復文王﹑武王之諸侯﹐以奉天子。"一說占卜以問外事。
2.占卜時用三枚錢擲之﹐錢有字的一面稱陽﹐背面則為陰。用以擲卦的錢以陽面顯示﹐則為陽卜。
1.指日光。
1.顯露。
1.古歷數術語。在六十甲子中﹐己卯﹑己酉為陰辰。陰辰之前三辰﹐即己卯之前丙子﹑丁丑﹑戊寅﹐己酉之前丙午﹑丁未﹑戊申皆為陽差。參閱明王逵《蠡海集.歷數》。
1.指黃鐘之音。
2.猶夫唱。謂妻子唯夫命是從。
1.見"陽鼌"。
1.亦作"陽朝"。
2.鼌﹐通"朝"。日出之后。
1.方言。屋頂﹑墻壁上掛下來的灰塵。有的地方叫檐塵。
1.十二地支的單數位。即子﹑寅﹑辰﹑午﹑申﹑戌。
1.復姓『代有陽成昭信。見《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
1.春秋時楚國貴族的封邑。
2.古城樓名。
3.山名。
1.指美女迷人的笑。典出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1.指春風。
①溫暖的春天三月陽春|十月小陽春。②太平盛世何時見陽春。
1.不附加菜肴的湯面。又稱光面。
1.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宋瓃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咸謂瓃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后遂以"陽春有腳"稱譽賢明的官員。
1.陰陽家謂農歷正月甲寅日﹐二月乙卯日﹐三月甲辰日﹐四月丁巳﹑己巳日﹐六月丁未﹑己未日﹐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九月庚戌日﹐十月癸亥日﹐十二月癸丑日為陽錯﹐百事不宜。
1.對外之事﹐政事。
2.為君之道。
3.朝祀之事﹔嘉慶之事。
4.指房宿南二星中間的運行路線。
5.指男性生殖器。 6.指精液。
1.指唐陽城。城于德宗時曾任道州刺史﹐故名。
1.陽氣。
2.指陽光。
3.喻指皇帝的恩澤。
4.指古代鄉射飲酒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孫詒讓正義﹕"陽德亦即謂鄉射飲酒之禮。本于性情之謂德﹐制其節文之謂禮﹐其實一也……以地產作陽德者﹐謂鄉射飲酒有酒醴﹐獻酬之禮﹐酒醴出于五谷也。"一說為分地利以致富。見鄭司農注。
5.指月中德神。
1.向陽的土地。
2.指人世。
1.指今之江蘇宜興。宜興古稱陽羨。周處為晉時陽羨人。
1.地面上的冰凍。
1.指東方。
1.東風。
2.南風。
1.表面遵從﹐暗中違反。
1.表面順從。
1.猶言一陽來復。
2.比喻政治清明。
1.位于奇數的天干﹐即甲﹑丙﹑戊﹑庚﹑壬。
1.剛強。
2.強勁有力。
1.魯陽之戈。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
1.指傳說中的魯陽。
1.同"魯陽揮戈"。
1.人間功德。
1.露出地面的排水溝。
1.即昫谷。古代神話傳說中日出日浴的地方。
2.借指太陽。
3.喻指天子朝會處。
4.地名。在今甘肅省淳化縣北。
1.指八卦中震(b)坎(d)艮(f)三卦。
1.古邑名。春秋魯地﹐后入齊。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偏東而南約六十里。
2.古聚落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3.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古董灘附近﹐因位于玉門關以南﹐故稱。
4.古關名。常用以泛指遠方。
5.古關名。戰國時巴國三關之一。三國蜀劉備又置關。 6.古曲《陽關三疊》的省稱。亦泛指離別時唱的歌曲。
1.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往西域的大道。語出唐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詩﹕"絶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后泛指康莊大道。
2.比喻光明的道路。
也作陽關大道”。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代通西域的必經關口◇用以比喻寬闊的道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1.琴曲名。即《陽關三疊》。詳"陽關三迭"。
2.詞牌名。因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西出陽關無故人"句而得名。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蘇軾有《陽關曲》詞。
1.古曲名。又稱《渭城曲》。因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得名◇入樂府﹐以為送別之曲﹐反復誦唱﹐逐謂之《陽關三迭》。
又名陽關曲”、渭城曲”。唐代歌曲。琴曲。歌詞為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并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情。全曲分三段,詩句反覆三次,故稱三疊”。
1.指來自遠方傳遞信息者。
1.即《周禮》中的春官。
2.陽間的官吏。與"陰官"相對。
1.殷人稱天子聽政之所。《尸子.君治》﹕"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后亦泛指帝王聽政之所。
1.閃電之光。
2.日光。
3.指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