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檢舉告發。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會時皆穿朝服執笏◇世唯品官朝見君王時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級的文官。
1.穿官服執手板,登臺演戲。比喻上臺做官。多含諷刺意。
1.錦袍上的紋飾。
1.戰袍和鎧甲。
1.戰袍和鎧甲。鉀,同"甲"。
1.亦作"袍襺"。
2.袍和襺。亦泛指袍服。
1.見"袍繭"。
1.指袍哥團體。
1.戰袍與鎧甲。
1.袍子和套褲。
1.泛指袍服。襕,襕衫。
1.袍子的領口。
1.錦袍霞帔。
1.方言。對袍哥的蔑稱。
1.補服的別稱。亦名外褂﹑外套。
1.袍子的袖管。
1.即袍绔。
2.戰袍,裦靴。軍戎之服。亦指穿著軍服的人。
1.錦袍魚袋。古代帝王常用作賞賜臣下的禮物。
1.袍服和靴。
1.亦作"袍襗"。
2.戰袍和襯衣。澤,通"襗"。《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箋"襗,褻衣,近污垢。"孔穎達疏"襗是袍類,故《論語》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稱軍隊中同事為"袍澤"。
1.袍和襗。亦泛指襯身單衫。
2.見"袍澤"。
1.戰袍和兵器。借指軍容。
2.指衣著打扮。
1.戰袍和兵器。
1.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1.古代傳說中的樂人。
1.即匏笙。巢﹐大笙。
1.古代舀酒器。有柄﹐斗似匏瓜之半形。
1.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種樂器。
1.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因以喻未得仕用或無所作為的人。
2.星名。
3.喻男子獨處無偶。
1.瓠瓜的別稱。
1.即匏笙。
1.匏制的爵。古人于祭天時用之◇世相承﹐用為郊祀的禮器。
1.樂器名。隋煬帝時由扶南傳入。我國唐時鄰國驃國(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亦有這種琴。
1.匏制的舀酒器。古代常用作祭祀禮器。
1.即笙。因用匏為座﹐故名。
2.泛指樂器。
1.匏制和陶制的酒器。
1.匏指笙竽類樂器﹐土指塤缶類樂器﹐均為八音之一。
1.《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劉寶楠正義"匏瓜以不食﹐得系滯一處。"后以"匏系"謂羈滯。
2.喻不為時用;賦閑。
3.喻指無用之物。
1.匏樽和木罌缻。系兩種酒器﹐古人結扎之用以渡水﹐因以"匏罌"借指舟船。罌﹐同"罌"。
1.笙﹑竽﹑簫﹑笛一類的樂器。
1.亦作"匏樽"。
2.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飲具。
1.見"匏尊"。
1.一種海生軟體動物。有貝殼﹐似蛤。肉可食﹐為珍味。亦名鮑魚﹑鰒魚﹑石決明。
1.一種精制的形似蚫螺的糕點。
1.即馬表。體育運動比賽用的表。通常只有分針和秒針,按動轉扭可隨時使它走或停。又叫停表。
1.方言。溜冰,滑冰。
1.按照規定姿勢往前跑。
1.謂忙于一些引起爭執的事情。
1.為公家奔走干事。
1.一種供比賽用的車。
2.指在運行的火車﹑汽車上值班工作。
3.開車;車子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