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聲詞。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清或聽不懂。
1.猶攔駕。語本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
(到一定期限)停止報名在昨天已經~。
截②活兒干了半~ㄧ走了一大~山路 ㄧ他的外語比你差一大~哪。
1.見"碣石館"。
2.借指王侯府第。
1.山名。在河北省昌黎縣北。碣石山馀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
2.指墓碑。
1.即碣石宮。
1.墓碣上的文字。
1.猛獸震怒貌。
1.墓碣。
竭盡忠誠;全心全意~幫助ㄧ~擁護 ㄧ~為讀者服務。
1.窮乏﹐窘迫。
1.干涸無水。
1.盡忠;堅持操守。
1.用盡精力。
1.盡;窮盡。
〈書〉原指走路艱難,后用來形容經濟困難~狀態ㄧ財政~。
1.竭盡忠誠。
1.盡忠授命。
1.盡其所能。
1.見"竭蹶"。
1.蟛蜞的一種。
1.盡心。
2.刻意。
1.猶盡心。
1.自謙之詞。謂盡其愚見。
排盡湖中或池中的水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1.竭盡智慧。
1.竭盡忠誠。
1.行步匆遽貌。
1.用蚌肉制作的醬。
1.《魏書.石勒傳》"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于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舊時用以泛稱來自北方的外族。
1.佛教名詞。梵語karman的音譯。意譯為"業"。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又有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之分。業發生后不會消除,它將引起連續不斷的因果報應。
2.佛教名詞。梵語karma的音譯。意譯為"作法辦事"。指誦經拜佛等法事。
1.古代傳說中的鬼物。
1.羊臊氣。
1.謂民性慻悍。
2.謂種族的血統混雜。
1.亦作"巠巐"。山名。一名嵯峩山,又名慈峩山。在今陜西省涇陽﹑三原﹑淳化三縣交界處。傳說黃帝曾鑄鼎于此。
2.亦作"巠巐"﹑"浸"。高峻貌。
1.梭子蟹。
1.代詞。稱自己和對方以外的若干女性。
〈方〉姐妹①b、②你們~幾個?ㄧ~仨里頭就數她最會說話。
①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紀比自己大的女子。②同族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女子(一般不包括可以稱做嫂的人)叔伯~。
姐夫。
1.解下馬鞍。表示停駐。
1.免官。
1.表白。
1.松綁。
1.亦作"解牓"。
2.唐宋時解試中式的榜文。
1.見"解榜"。
1.謂選送應舉者參加大比。
1.脫掉隱士的麻衣。指入仕。
1.離職;免官。
1.中醫稱服藥而使病人出汗去風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