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①封閉張開的地方(傷口、瓶口、信封口等)這封信還沒~ㄧ腿上的傷已經~了。②閉口不談;把話說死不再改變他沒~,還可以商量 ㄧ人家已經封了口,沒法兒再談了。
1.僧侶。
1.謂解除軍事行動。
1.佛門。
1.解悶。唐杜甫有《釋悶》詩。
1.猶淘米。
1.脫去冠冕。
2.引申為辭官。
1.解除危難。
2.解答詰難。
1.古代使者遠行,設酒脯,祭道神的禮節。
1.放心;免除思念。
1.謂消除辛勞。
1.指僧人和儒生。
1.釋放心神,無所計較。謂拋卻一切意念。
1.猶言舍生取義。
1.佛姓釋迦的略稱。亦指佛或佛教。
1.指佛事。
1.松散貌。
1.放手。前面多加否定詞,表示對某事物十分愛好。
1.猶讓位。
1.謂用通俗的話解釋。
1.梵語。佛教經典所稱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經所說忉利天之主。全稱釋迦提桓因陀羅,略稱"釋帝"或"帝釋"。
1.脫網。
2.指佛法。
1.離去本職。
2.用為贊輔朝政之稱。
1.放下書卷。
2.解釋詞語音﹑義的文字。唐陸德明有《經典釋文》。
3.指以楷書考釋篆﹑隸﹑草﹑行等書體。
1.丟下印信。謂辭官。
1.丟棄鞋子。喻舍棄微末之物。
1.消除心中的怨恨憤怒。
1.消除嫌隙。
1.解除危險。
1.指佛像。
1.指佛學。
1.謂以言詞自行解釋。
2.解釋字義。
1.消除疑問或疑難。
1.解釋義理;闡明意義。
2.解釋詞義或文義。亦指所解釋的文字。
3.指佛教教義。
1.謂消除怨恨。
1.寬赦。
1.謂釋放無罪被冤之人。
1.消除怨忿。
1.放下兵器。
1.猶言棄智忘身。謂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1.佛教的宗旨。
1.謂解決疑難問題。
1.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簡稱為"釋種"◇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種。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帶,前第二世紀前期因大月氏人西遷,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賓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與新侵入的烏孫人混合。
1.僧徒的通稱。取釋迦弟子之意。
1.指佛教。
1.赦免罪行。
1.嗜欲;愛好。
1.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好古。
1.喜好,特殊的愛好。
2.今多以指不良的愛好。
1.《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韋昭注"芰,菱(菱)也。"《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愛好不值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