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缺乏。多指供應短缺。
1.山路。
1.古地名。相傳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三說﹕(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參閱《嘉慶一統志.太原府》。(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史記.五帝本紀》﹕"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解州鹽澤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1.黃帝征伐蚩尤的軍隊。借指正義之師。
1.即蚩尤。相傳蚩尤居阪泉﹐故稱。
1.山坡上的田。
1.坡面與坡底。
1.斜坡與山澤。
2.險峻。
1.古代阪地的官長。
1.見"阪上走丸"。
1.險阻。
1.坡岸。
1.指地勢較高的水田。
1.見"坂崄"。
1.亦作"坂險"。
2.險峻的山坡;艱險崎嶇。
1.用木片圍成的籬笆。
1.乘戾,反常。
2.形容表情冷淡﹑嚴肅。
〈方〉形容不知變通或不能通融。
1.木板匾額。
黑板報。
用木板雕刻印刷的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以后典籍皆為板本。
1.研究書籍不同版本的年代﹑特征﹑差異及鑒別其真偽﹑優劣之學。
分隔房間的木板墻。
擦黑板的用具,一般是在小塊木板上加絨布或棕毛制成。
1.戶口冊。
1.筑墻的板和掘土的鍬。借指掘土筑墻。插,通"鍤"。
1.一種人力或獸力牽引的大車。有雙輪﹑三輪或四輪的。
1.古代黃河中段的重要渡口。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東北。
1.指門牙。
1.指受刑挨板子的創傷。
1.指木板坐榻。
2.指木板臥床。
1.猶名片。古時書寫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訪問通名之用。
橫剖面呈長方形的銼。也叫扁銼。
1.見"板闥"。
1.見"餓餒"。
1.見"餓紋"。
1.亦作"餓文"。
2.人口角延伸到嘴里的皺紋。迷信的人認為有此紋者必餓死。
1.因餓死而揚名。引申為隱居不仕,過貧困生活,而名揚于世。語本《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1.缺乏食物的貧困去處。
2.饑火中燒的境地。
1.指貪色的目光。
1.餓火。
1.直言爭辯貌。
2.挺立貌。諤﹐通"岳"。
1.忠直的節操。
1.直言貌。
2.驚愕貌。諤﹐通"愕"。
1.唐開國名將鄂國公尉遲敬德﹑褒國公段志玄的并稱。
1.同"鄂君被"。
俄羅斯大河。在亞洲北部。由比亞河和卡通河匯合而成,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畢灣。以卡通河為源,長4338千米;若以源于中國境內的支流額爾齊斯河河源起算,全長5410千米。流域面積約299萬平方千米。水力資源豐富,干、支流上游建有水電站。絕大部分河段可通航。
敖包。
1.花萼和花托。鄂,通"萼"。不,同"柎"。
1.語出《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以"鄂棣"比喻兄弟。鄂,通"萼"。
1.指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