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餓餒"。
1.見"七椀茶"。
1.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言飲茶不須七碗即"通仙靈",極贊茶之妙用◇即以"七椀茶"作為稱頌飲茶的典實。
1.見"七椀茶"。
1.古謂導致生靈涂炭的七種原因。
1.指七國。
2.指漢景帝時吳﹑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
3.南宋追封高宗時抗金諸將韓世忠為蘄王﹑劉安世為鄜王﹑張俊為循王﹑岳飛為鄂王﹑楊存中為和王﹑吳玠為涪王﹑吳璾為信王,合稱七王。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下.七王》。
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2.指《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七種緯書。
1.詈詞。指全部眷屬家族。
1.一種鑼鼓調。
1.荔枝的一種。
1.古錢幣名,有牽牛﹑織女的圖案。
1.即七孔針。
1.亦作"七弦"。
2.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1.亦作"七弦琴"。
2.古琴的一種。有七根弦。
1.指魏晉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個名士。
2.指東漢袁秘﹑封觀﹑陳端﹑范仲禮﹑劉偉德﹑丁子嗣﹑張仲然七人。
3.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
4.泛指七位賢人。
1.古畫名。"七賢"說法不一。
1.獻酒七次。周代諸侯來朝時,天子舉行享禮獻酒的次數。《周禮.秋官.大行人》"諸侯之禮……饗禮七獻,食禮七舉。"祭祀宗廟亦用七獻。《禮記.禮器》"一獻質,三獻文,五獻察,七獻神。"孔穎達疏"七獻神者,謂祭先公之廟,禮又轉尊,神靈尊重也。"
1.語出《文選.班固》"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所舉皆漢代公卿,后泛指眾多的文武大臣。
1.即七香車。
1.用多種香料涂飾或用多種香木制作的車。亦泛指華美的車。
1.加多種香料所制的詩箋或信箋。
1.即七香車。
1.加多種香料供沐浴用的湯水。
1.謂織女星白晝移位七次。《詩.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鄭玄箋"襄,駕也。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謂之七襄。"一說,"七襄,織文之數也。《詩》意謂望彼織女,終日織文至七襄之多,終不成報我之文章也。"見明周祈《名義考.七襄》。
2.指織女星。
3.指精美的織錦。
4.謂反復推敲。
5.指反復推敲寫成的詩文。
1.指漢代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七校尉。《漢書.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粵,內增七校。"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百官表》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凡八校尉→騎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說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不領兵,不在七校之列。見清沈欽韓《漢書疏證》◇泛稱各軍將領。
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鳥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顆。
2.指北斗星。
3.七個星形的黑子或飾物。
4.古樂器名,屬管樂。
1.舊時停尸床上及棺內放置的木板。上鑿七孔,斜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連,大殮時納于棺內。
1.金星草的別名。治小兒驚風﹑咳嗽﹑吐血等。
1.靈車。
1.放置七星板的停尸床。
1.舊時祭神的油燈。燃七個燈火,故名。
1.道士所戴的帽子,上有七星圖案。
1.古寶劍,有七星圖紋。
1.道教用以祭祀北斗七星的臺。
1.巖洞名。在廣西桂林市區(qū)東七星山。又名棲霞洞﹑碧虛巖。巖洞雄偉深邃,鐘乳凝結,瑰麗多彩。隋﹑唐以來即為游覽勝地。
2.山名。在廣東肇慶市北。七峰峻拔,山腰多洞窟及歷代石刻,是著名的風景區(qū)。
1.形容讀書極快,聰敏異常。
1.諂佞巧詐。
1.諂佞柔媚。
1.諂媚的表情。
1.巧嘴;巧舌。
1.媚宋;迷宋。謂特別喜愛收藏宋版書籍。
1.諂媚陰險。
1.奸邪。
2.指奸邪之人。
因善于諂媚而獲君主寵幸彌子瑕之行,足以觀后人佞幸矣。也指佞幸者舉賢才,審授用,黜佞fedc!
1.逢迎討好的話。
1.以美言奉承討好。
1.曲意贊美。
1.傳說為黃帝時的神草名。又叫指佞草,謂能指出佞人,故名。
1.泥濘,滑溜。
1.泥水淤積。
1.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