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墳?zāi)埂?
2.指祖墳。
1.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稱。所指時限各別。
2.泛指古代。
3.指書體演變過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1.渭三度擊鼓。
2.三更。
1.晉劉宏與兄粹弟潢三人表字皆有"嘏"字,合稱"三嘏"。
1.指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訪聘諸葛亮。
2.泛指一再顧訪或誠意邀請。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上后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以"三顧草蘆"比喻對賢才的誠心邀請。亦作"三顧茅蘆"。
1.古代三個重要關(guān)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上黨關(guān)﹑壺口關(guān)﹑石陘關(guān)。約在今之山西東南部。《后漢書.馮衍傳上》"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guān),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強敵?"李賢注"三關(guān),謂上黨關(guān)﹑壺口關(guān)﹑石陘關(guān)。"(2)陽平關(guān)(今陜西沔縣西)﹑江關(guān)(今四川奉節(jié)東)﹑白水關(guān)(今四川舊昭化西北)。《文選.干寶》"三關(guān)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guān)﹑白水關(guān)。"(3)平靖關(guān)﹑武勝關(guān)﹑黃峴關(guān)。在今河南信陽南?!赌淆R書.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guān)之隘。"
2.(4)溢津關(guān)﹑瓦橋關(guān)﹑淤口關(guān)。在今河北雄縣﹑霸縣一帶?!缎挛宕罚苁雷诩o》"﹝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關(guān),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guān),以為雄州"宋徐無黨注"世宗下三關(guān),瓦橋﹑益津以建州及見,淤口關(guān)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明代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guān),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nèi)三關(guān),在今河北曲陽之北?!睹魇罚赠i傳》"增游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頭……又于宣﹑大三關(guān)間,各設(shè)勁兵。"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三關(guān)者,雁武﹑寧武﹑偏頭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馮桂芬《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曲陽在居庸﹑紫荊﹑倒馬內(nèi)三關(guān)之南,距倒馬百二十里。"
3.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痘茨献樱餍g(shù)訓(xùn)》"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guān)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三關(guān)》"三關(guān)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nèi)幽且陰。"梁丘子注"據(jù)下文,口﹑手﹑足為三關(guān)。又元陽子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guān)。"
4.特指下丹田。
5.中醫(yī)學(xué)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guān)。即風(fēng)關(guān)﹑氣關(guān)﹑命關(guān)。
1.佛教臨濟宗施教,常常提出三個含有玄機的問題以啟發(fā)門人,使其觸而悟,稱為三關(guān)語。例如黃龍山慧南禪師即常以三語問僧人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世稱"黃龍三關(guān)"。見《五燈會元.石霜遠禪師法嗣.黃龍慧南禪師》。
1.佛教語。天臺宗的基本教義之一。謂從事物緣起中觀悟空﹑假﹑中三諦。
1.古代三種官的合稱。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2.古代三種官的合稱。軍隊中執(zhí)掌鼓﹑金﹑旗以發(fā)布軍令的三種官。
3.古代三種官的合稱。管理農(nóng)﹑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
4.古代三種官的合稱『代管理鑄錢的均輸﹑鐘官﹑辨銅令三官。為水衡都尉之屬官。
5.古代三種官的合稱。三國時魏國稱廷尉屬官正﹑監(jiān)﹑平為廷尉三官。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稱。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人體三種器官。指耳﹑目﹑心。 8.人體三種器官。指口﹑目﹑耳。
1.漢代上林苑三官所鑄的錢幣。
1.道教徒祈禱三官神的文書。
1.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廟宇。
1.夏﹑商﹑周三代之冠。指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
1.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段骶╇s記》卷四"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合,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
2.唐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zé)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宋因之,三館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設(shè)廣文﹑大學(xué)﹑律學(xué)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gòu)。見《宋史.選舉志三》。
1.娶三姓女子。《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歸,娶三姓女也。婦人謂嫁曰歸。"《漢書.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歸。"顏師古注"三歸,三姓之女。"宋蘇軾《東坡志林.七德八戒》"管仲之相桓公也……使家有三歸之病,而國有六嬖之禍,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按,關(guān)于"三歸"的解釋尚有數(shù)說(1)三處家庭。俞樾《群經(jīng)平議.論語一》"所謂三歸者,即從管仲言,謂管仲自朝而歸,其家有三處也。"(2)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內(nèi)雜下二八》"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勞齊國,身老,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章炳麟《封建考》"管仲讓不忘上,而家有三歸反坫。案《春秋》書'城小谷',文不系齊,則管氏亦比關(guān)內(nèi)侯也。"
2.(3)臺名『劉向《說苑.善說》"管仲故筑三歸之臺,以自傷于民。"宋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論語》"《說苑》'管仲筑三歸之臺,以自傷于民。'﹝朱熹﹞《集注》取之。"(4)指按常例繳納給公家的市租。清郭嵩燾《釋三歸》"此蓋《管子》九府輕重之法,當(dāng)就《管子》書求之?!渡街翑?shù)》篇曰'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三歸之名,實本于此。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
3.亦作"三皈"。佛教語。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即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1.亦作"三珪"。
2.三種玉圭,借指公﹑侯﹑伯◇亦指高官重臣。
1.見"三歸"。
1.見"三圭"。
1.亭名。唐大歷八年,湖州刺史顏真卿于浙江烏程杼山為處士陸羽所建。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名。
1.北齊韓鳳﹑高阿那肱﹑穆提婆三幸臣并據(jù)要津,號稱三貴。
1.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舊為最重禮儀。
1.古代虢國有東虢﹑西虢﹑北虢之分,先后為鄭﹑秦﹑晉所滅。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亦泛稱"三虢"。
1.三次路過。
2.三種過失。
3.書法之三折勢。
1.謂捺筆有三次波折。
1.在北京城內(nèi)西北。遼始引玉泉山水,匯為池沼;金稱西華潭,元稱太液池。池上跨長橋,橋北為北海,橋南為中和南海,合稱"三海"。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萬歲山》﹑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1.晉周處少年時桅鄉(xiāng)里,時人把他同南山虎﹑長橋蛟并稱為"三害"。
1.漢時朝鮮南部有馬韓﹑辰韓﹑弁辰(三國時亦稱弁韓),合稱三韓?!逗鬂h書.東夷傳.三韓》"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后以指朝鮮。
1.即繭紙,也稱高麗紙。
1.指宋歐陽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詩送杜默師雄》,謂歐陽修為文豪,石延年為詩豪,杜默為歌豪。詩云"曼卿豪于詩,社壇高數(shù)層。永叔豪于辭,舉世絶儔朋。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
1.三種愛好。
1.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1.三次號哭。
2.第三次鳴叫。
1.謂陰氣﹑陽氣﹑天氣相合。
2.三次交合。
3.三度交鋒;三個回合。
4.謂三者合而為一。
5.陰陽家相傳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謂之"三合",據(jù)以選擇吉日良時。 6.指三個字母相拼合。
1.用三層薄木膠合而成的板材。是最常見的一種膠合板。
1.天地會的別名。天地會以反清復(fù)明為宗旨,相傳以洪武(明太祖年號)的洪字為其代稱,對內(nèi)稱"洪門",會員互稱"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點水偏旁,故又稱"三點會"◇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會合之義,因改稱"三合會"。
1.南朝梁何遜﹑何思澄﹑何子朗的合稱。
1.三次調(diào)弦演奏。
2.指三種祭品。
3.元明俗語,喂牲口謂之撒和,三和謂喂料三次。
1.九鼎的別名。
1.三件憾事。唐薛元超以不得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為三恨。見唐劉餸《隋唐嘉話》卷上。
2.三件憾事。唐時吐蕃乞立贊以不知天子喪,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賻;不知德宗即位,而發(fā)兵攻靈州,入扶﹑文,侵灌口為三恨。見《新唐書.吐蕃傳下》。
1.古代掌山之官。
2.星名。
1.宋應(yīng)子和工詩,有名句"兩岸夕陽紅"﹑"蠟炬短燒紅"﹑"風(fēng)過落花紅",時人稱為"三紅秀才"。
1.宋洪適﹑洪遵﹑洪邁三兄弟的合稱。
1.以熊﹑虎﹑豹皮為飾的三種射靶。
2.指《三侯之章》。
3.南朝宋之沈攸之﹑譚金﹑童泰壹三人的合稱。
1.指漢高祖所作的《大風(fēng)歌》。
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后。(1)指禹﹑湯﹑文王?!冻o.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謂禹湯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对姡笱牛挛洹?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傳"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蹲髠鳎压辍?三后之姓,于今為庶。"杜預(yù)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間訓(xùn)》"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谷,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后之后,無不王者,有陰德也。"
2.(5)指周公﹑君陳﹑畢公?!稌吤?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畢公)克成厥終。三后協(xié)心,同底于道。"(6)指伯夷﹑禹﹑后稷。《書.呂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nóng)植嘉谷。"(7)指夏桀﹑殷辛﹑周幽王。《文選.王延壽》"下及三后,媱妃亂主。"張載注"三后,夏﹑殷﹑周也。"劉良注"三后,桀﹑紂﹑幽王。"(8)指漢之宣帝﹑景帝﹑文帝?!段倪x.陸機》"三后始基,世武丕承。"李善注"三后,謂宣﹑景﹑文也。"
3.指漢代的三個皇后。
1.中醫(yī)術(shù)語◎脈時,以指測寸﹑關(guān)﹑尺三處脈搏,每處均可分為浮﹑中﹑沉三種脈象,謂之三候。
1.指我國古代北方林胡﹑樓煩﹑東胡三族。
2.清代學(xué)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喬的合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萊﹑瀛洲的合稱。
1.虎為猛獸,"三虎"喻同時以雄杰著稱的三人。指東漢賈彪兄弟三人。
2.虎為猛獸,"三虎"喻同時以雄杰著稱的三人。指宋代楊纮﹑王鼎﹑王綽三人。
3.指三個兇惡如虎的人。
1.東漢選任地方官員,為防止結(jié)黨營私,規(guī)定凡婚姻之家及幽冀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稱三互法。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