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勝過;勝如。
1.武官中的顯貴。
1.傳統(tǒng)戲曲中用武術表演的搏斗。
1.山名。在四川省成都市城內西北隅。
戲曲腳色行當。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長武藝的女子。又有刀馬旦和武旦之分。前者多扎靠”(表示鎧甲),注重身段功架,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戰(zhàn)金山》中的梁紅玉等;后者重跌撲翻打,如《十字坡》的孫二娘、《泗州城》中的水母等。
在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分支。西北東南走向,長260多千米。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為道教名山,宮觀眾多,有金殿以及紫霄、太和、玉虛、南巖、五龍、遇真六宮和復真、元和二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1.武道。運用武力所應遵守的準則。如平定禍亂等。
2.指《武德舞》。
1.雅舞名。多用于宗廟祭禮。
1.科舉時代,皇帝對武科會試錄取的武舉,在殿廷親自進行的考試。
1.商代國王名◇世稱為高宗。盤庚弟小乙之子。相傳少時生活在民間,即位后,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力求鞏固統(tǒng)治。在位五十九年。
2.古代傳說中仙人名。姓成,名武丁。
1.習武的風尚。
①武士,勇武的人糾糾武夫。②軍人一介武夫。
1.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fā)軍隊的信物。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諱改。
1.亦作"武干"。
2.指軍事才干。
1.古代戰(zhàn)車名。
1.武術功夫。多指戲曲中的武術表演。
1.見"武裝工作隊"。
1.軍事方面的功績。
2.指武事。
3.指武力。
4.武術功夫。
1.漢武帝時,為籌集軍費,令民買爵而設的賞官之稱。
1.唐詩人姚合,曾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所作詩篇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為五律,刻意求工。其詩為南宋永嘉四靈和江湖派所師法,稱為"武功體"。
1.習武的處所。
2.收葬敵軍尸體以顯示武功的高壘。
3.廟名。魯武公廟。
4.廟名。晉武公廟。
日本九段圍棋手。八歲學棋。十五歲在重大棋賽中取勝九段棋手。1976年獲本因坊”戰(zhàn)冠軍。1985-1988年連獲四屆本因坊”戰(zhàn)冠軍。1988、1989年獲第一、二屆富士通杯”世界職業(yè)錦標賽冠軍。1989-1992年間,連續(xù)四次獲得亞洲電視快棋賽冠軍。
1.地名。在陜西商南縣西北。楚懷王三十年,秦昭襄王遺書誘楚王,約會于此,執(zhí)以入秦。公元前207年劉邦由此入秦。
1.古代武官戴的一種帽子的名稱。相傳戰(zhàn)國趙武靈王效胡服始用。
1.舊時民間教習武藝的處所。
中國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校址在武漢。創(chuàng)辦于1893年,初名湖北自強學堂,后校名幾經更改,1928年改現名。設有研究生院、法學院、經濟學院、外語學院等以及法律學、經濟學、工商行政管理、政治學、化學、數學等系。
湖北省省會。在省境中部偏東、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京廣鐵路縱貫,漢丹、武大兩鐵路在此交會,武漢長江大橋聯(lián)系南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中部水陸交通樞紐,有九省通衢”之稱。1949年市區(qū)由漢口、武昌、漢陽三部分合并設市。人口44949萬(1995年)。為中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之一,有著名的武漢鋼鐵公司。名勝古跡有東湖、蛇山、龜山、珞珈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等。有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等學校。
1.兇猛強悍。
1.三國蜀諸葛亮死后謚為忠武侯,后世稱之為武侯。
在四川省成都市區(qū)西南。西晉末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而建。明初并入劉備的昭烈廟。今祠為1672年重建。前進為劉備殿,供劉備塑像;后進為諸葛亮殿,供諸葛亮貼金像,西側為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兩廂為文武大臣塑像◇夾道側有劉備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指《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相傳為諸葛亮作,以抒發(fā)未能實現其抱負的悲憤心情。
1.武治;武事。
1.指漢武帝『武窮兵黷武,后或借指當代黷武的皇帝。
2.凡謚號為"武"的皇帝,亦稱武皇。
1.舊稱祭神賽會時所組織的雜技表演活動。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極為盛興。內容有獅子﹑開路﹑杠子﹑少林﹑雙石頭等,皆以武功勝。
1.明清時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
1.指燒菜煮飯等時所用的猛烈的火。與"文火"相對而言。
1.武裝打扮的歌妓。
1.武藝。
1.唐代的一種頭巾名。
1.猶武人。
1.武學。
1.勇武剛健。
2.指勇武剛健的人。
1.軍事將領。
2.指勇猛或兇暴的人。
1.軍事教育。
1.武職的官階。
1.古代將帥憑以專制軍事的符節(jié)。
2.武德。使用武力應遵循的道義準則。
3.勇武之氣節(jié);尚武的精神。
1.軍事界。
1.猶武備。
1.武士頭巾。
1.謂恃武冒進。
1.明清時武舉殿試及第者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