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擊樂器名。因系單面蒙皮,故名。是戲曲及民間吹打樂中的重要樂器。戲曲樂隊打擊樂和管弦樂中用以指揮其它樂器,演員歌唱時輔助板按節拍。
1.尚無確定的打算﹑安排。
1.亦作"無著"。無所依托;沒有著落。
2.佛教語。無所羈絆;無所執著。
1.由于地址不詳或其它原因,既無法投交收件人,又無法退還寄件人的郵件。俗稱死信。
1.亦作"無資"。
2.無可估價;不可計算。
3.沒有錢財。
1.見"無貲"。
1.沒有一點兒。
1.不可數計。訾,通"貲"。
1.指泰山登封臺下無字的石碑。據傳為秦始皇所立。宋晁補之《謁岱詞即事》詩"初疑無字碑,瑩潔誰敢文。又怪玉女井,鳥絶何由奫?"明謝肇渏《五雜俎.地部二》"秦始皇泰山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說也。"一說為漢武帝所立。
2.陜西干縣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合葬干陵陵區有武則天無字碑。
3.指為功業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明胡侍《真珠船.無字碑》"《劉賓客嘉話録》云東晉謝太傅墓碑,但樹貞石,初無文字,蓋重難制述之意也。此說亦通。"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眖隨筆.沒字碑》"謝太傅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秦太師墓碑無字,穢德丑行不屑書也。"后亦用以為典,謂豐碑自在人們心中。
4.對標格清峻而不為文章或少識文字者的謔稱。
1.沒標簽的空藥瓶。比喻廢物。
1.指參禪悟道的詩句。
1.佛教語。佛教常謂只執著文字不能見性悟道,特別是禪宗單提"教外別傳"的"心印",故稱"不立文字"◇因稱參禪悟道為"無字悟"。
1.見"無蹤"。
1.同"無影無蹤"。
1.不值得說;不值一提。
1.猶言不值得一提。
1.同"無足輕重"。
1.亦作"無罪"。
2.沒有罪過;沒有犯罪。
3.指沒有犯罪的人。
4.不予論罪。
1.猶不使,不讓。
2.不自作,不賣弄。
3.不發生,不興起。
4.猶言無為而治。
5.佛教語。謂無因緣之造作。
1.不持絕對的態度。謂能因時變通。
2.不必。
1.復姓『有毋車伯奇。見《通志.氏族五》。
1.謂不作他計。《戰國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復將。戰勝,必窮公;不勝,必事趙從;從,公又輕。公不若毋多,則疾封。"鮑彪注"謂專志于和,毋他務也。"一說毋待戰功。見金其源《讀書管見.戰國策.公不若毋多》。
1.謂不可鄙野而不知禮。
2.謂不固執拘泥。
1.不要損害。
2.猶言無疵病。
1.猶言沒有別的事。
1.不可。
1.沒有希望。
1.復姓『有毋將隆。見《漢書》本傳。
1.傳說中的古代造磬人。毋,也寫作"無"。
1.無遺類,無幸存者。
1.無論。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1.莫非;豈非。
2.猶無奈。
1.無奈‖有可惜之意。
1.寧可,不如。毋,發語辭。
1.暢行無阻。窮,止。
1.無需。
1.不事,不從事。
2.猶無須。
1.不期而至,謂出乎意外或難以測度。
2.不要指望。
1.不得違誤。舊時公文套語。
1.謂無私見,不自以為是。
1.無須,不必。
1.無須;不必。
1.復姓『有毋鹽氏。見《漢書.貨殖傳》。一本作"無鹽"。
1.不得;不能。
2.不休止。
1.不主觀臆斷。
1.謂實事求是,理直氣壯。寱,胡言囈語;喘,細氣小聲。
1.比喻傳播之迅速。
副詞。無須;不要毋庸推┐牽按你的能力,毋庸說當個小小的科長,就是當個廠長、經理,也是綽綽有余的。
1.亦作"毋追收"。
2.夏代冠名。
1.見"毋追"。
1.即春秋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