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泰山登封臺下無字的石碑。據傳為秦始皇所立。宋晁補之《謁岱詞即事》詩"初疑無字碑,瑩潔誰敢文。又怪玉女井,鳥絶何由奫?"明謝肇渏《五雜俎.地部二》"秦始皇泰山立無字碑,解者紛紜不定。或以為碑函,或以為鎮石,或以為欲刻而未成,或以為表望,皆臆說也。"一說為漢武帝所立。
2.陜西干縣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合葬干陵陵區有武則天無字碑。
3.指為功業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明胡侍《真珠船.無字碑》"《劉賓客嘉話録》云東晉謝太傅墓碑,但樹貞石,初無文字,蓋重難制述之意也。此說亦通。"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眖隨筆.沒字碑》"謝太傅墓碑無字,偉績豐功不勝記也;秦太師墓碑無字,穢德丑行不屑書也。"后亦用以為典,謂豐碑自在人們心中。
4.對標格清峻而不為文章或少識文字者的謔稱。
1.絲織物。
1.蠶初作繭時在繭外所吐的散絲。
2.以蠶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1.用蠶繭制作的紙。
繭子1〈方〉蠶繭 。 繭子2 [jiǎn·zi]同‘趼子’。
1.調查﹐稽查。
1.舊時戲曲演出時出入舞臺搬置道具的服務人員。亦指此項工作。
1.修整邊幅。指檢點約束﹐注意細節。
1.查核。
1.拾荒。謂撿取別人漏收的種子﹑果實等。
1.亦作"撿校"。
2.查看﹐查視。
1.拘束﹐約束。
1.查對校勘。
1.翻檢查看。
1.法度。
2.稽查。
3.搜括。
檢修房頂漏雨的部分。
撿取別人扔掉的廢品。
1.約束言行的法度﹑準則。
2.引申為典范。
1.斂手﹐縮手。
1.見"撿挍"。
1.規矩;法度。
2.約束﹐監管。
1.猶言發洋財。
〈方〉原指撿拾外國人丟棄的物品,后泛指得到意外的財物或好處。
1.檢查﹐察看。
1.用筧所引的水。
1.減少一半。
1.減省筆劃。
1.減省筆劃的字。簡體字的一種。
1.亦作"減薄"。
2.降低;減弱。
1.減少漕運。
產量減少;減少生產糧食~ㄧ采取~措施,降低庫存。
1.猶裁減。
1.猶裁減。
1.減輕已判罪的等級。
2.降低官階。
1.猶減卻。
數學中的一種運算方法。最簡單的是數的減法,即從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的計算方法。
1.亦作"減耗"。
2.減少,損耗。
為了減少河流的水量,在原來河道之外另開的通入海洋、湖泊、洼地或別的河流的河道。
1.謂縮小封地。
1.虧損。
1.見"減價"。
1.亦作"減賈"。
2.降低價格。
3.降低聲價。
1.降價。
1.減輕降低。
1.鴨的別稱。
1.減少,枯竭。
2.衰竭。
1.亦作"減克"。
2.克扣。
1.亦作"減刻"。
2.克扣。
1.從簡。
1.減糧;減少糧食供應。
減輕或免除(捐稅、刑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