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時鼓國的國君。
2.古軍中樂器。
3.見"鼓子花"。
1.指皮祅上的五個絲繩鈕子。《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索絲五絝。"高亨注"周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做絝,今語叫做紐。"一說﹐"五"即"交午"之"午"。絝﹐縫。五絝﹐交織連縫之義。見清陳奐《詩毛氏傳疏》。
2.《詩.召南.羔羊》篇的代稱。
1.見"五绔"。
1.指五裦謠。
1.指五裦謠。
1.見"五經魁"。
2.飲酒時搳拳,猜雙方出指總數為五的用語。
1.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侯王臘的合稱。道教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
1.謂色黃而多空隙的中等土壤。
1.中醫學名詞。指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五種過勞致病因素。
2.中醫學名詞。指志勞﹑思勞﹑心勞﹑憂勞和疲勞。
1.泛指各種疾病和致病因素。
1.即五太牢。牛羊豕各五頭。周代賓禮中有牢禮。按照賓客的等級而陳獻牢物。
2.為祭祀時的供物。
1.神話傳說中的五星之精。
2.宋杜衍﹑馮平﹑王渙﹑畢世長﹑朱貫等五位老人的合稱。
3.見"五老峰"。
1.唐天復元年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五人同榜及第,年皆逾六十,時稱"五老榜"。
1.江西省廬山東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聳立,故稱。峰下九疊屏為李白讀書處;東南有白鹿洞書院遺址,為朱熹講學處。
1.宋慶歷末杜衍王渙等五人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為詩酒之會,時稱"五老會"。
1.五種樂器。指琴瑟﹑笙竽﹑鼓﹑鐘﹑磬。
2.五種樂器。指鼓﹑鐘﹑鐸﹑磬﹑鼗。
1.即五雷法。
2.雷。
1.道教方術。謂得雷公墨篆,依法行之,可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因雷公有兄弟五人,故以五雷稱之。見《太平廣記》卷三九四引《神仙感遇傳.葉遷韶》。
1.五雷法。
1.五雷法。
1.猶言各種各類。
1.果名。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
2.古代的五種禮制。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1.《后漢書.張楷傳》"張楷字公超,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后借以形容迷離恍惚的境界。
1.上古軍隊中的五種文官。
1.五種利益﹑好處。
2.戰時隨機應變的五項原則。
3.漢方士欒大的稱號。
1.指《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1.指周代的五種奴隸。
1.松風。
1.松的一種。因一叢五葉如釵形而得名。或以為五粒之粒當讀為鬣,訛為粒,每五鬣為一葉。故又稱"五鬣松"。一說,一叢有五粒子,形如桃仁,可食,因以粒名之。唐李賀有《五粒小松歌》。
1.楊桃的別名。亦稱"五棱子"。
1.指晉和南朝宋時北方十六國中的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南涼。其地均在甘肅境內,后借指甘肅一帶。
1.古代一種有五根橫脊的禮冠。即進賢冠。
中國著名白酒之一。由小麥、高粱、玉米、糯米、大米五種糧食經發酵、蒸餾而成,故名。酒精含量60%。產于四川省宜賓市。酒液透明,酒味醇厚,有濃香。
1.五色谷物。
1.謂兩只配成一雙。
2.猶言五匹。
3.五兵技巧。
4.代稱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5.亦作"五緉"。古代的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籍以觀測風向﹑風力。
1.見"五兩"。
1.五種計量標準的合稱。
2.五種量器的合稱。
1.用量器零售油鹽醬醋酒的店鋪。
1.即車裂。古代的一種酷刑。
1.謂麟﹑鳳﹑神龜﹑龍﹑白虎,古代傳說中的五種靈異鳥獸。
2.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1.古代神話謂麟﹑鳳﹑龜﹑龍﹑白虎五種靈異鳥獸,并各有其神∠稱"五靈神"。
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的總稱。見南嶺”(84頁)。
1.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五縣的合稱。均在渭水北岸今陜西咸陽市附近。為西漢五個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輒遷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園陵,稱為陵縣。
2.指西漢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園。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園,均在長安附近。
1.猶言五陵年少。
1.謂高門貴族的豪邁氣概。
1.指京都富豪子弟。
1.見"五陵豪氣"。
1.同"五陵年少"。
1.漢代五個皇帝陵園所在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的渭北高原上。
1.猶言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