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明堂前居中的臺階。
2.指"泰階"居中的一級?!稘h書.東方朔傳》"愿陳《泰階六符》"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公卿大夫﹐下階為士庶人。"后因以稱諸侯之國或郡守之地。
1.夏季養的蠶。
1.猶夏熟。
1.夏天的蟲。
2.比喻識見短淺的人。用《莊子.秋水》典。
1.見"夏蟲語冰"。
1.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語本《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1.指夏季的鋤地工作。
1.古代學校兩種體罰越禮犯規者的用具◇亦泛指體罰學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進行體罰。多用于對未成年者。
1.見"夏翟"。
1.夏代典籍。
1.夏天用的竹席。
1.即禹鼎。相傳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鏤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參閱《左傳.宣公三年》。
1.謂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1.指蚊與蠅。
1.良箭名?!段倪x.司馬相如》"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說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亦泛指箭或箭囊。
1.供夏天食用的干魚。
2.草木夏天枯死。
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1.傳說中之人名。
1.即夏臺。
1.官名。唐宋以來均為司天官屬中管四時的官。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五》。
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為畫院待詔。擅畫山水,用禿筆趁濕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帶水皴”,又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有夏半邊”之稱。亦工人物。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并稱南宋四家”。有《溪山清遠圖》等存世。
1.即夏桀。
1.即鯀。傳說為堯舜時代的部落首領。禹之父。由四岳推舉,奉堯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1.大海。
蘇州彈詞演員。浙江嘉善人。少年時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排字工人。因愛好彈詞,從錢幼卿學彈詞《描金鳳》、《三笑》、《雙金錠》。說表以火功”見長,唱調高亢清脆、一波三折,世稱夏調”。因說唱《描金鳳》著名,有描王”之稱。
1.復姓。《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有夏侯嬰。
1.簾的異稱。
1.見"夏后氏"。
1.見"夏啟"。
1.指禹受舜禪而建立的夏王朝。稱夏后氏。亦稱"夏氏"﹑"夏后"。
1.指夏季在某地區繁殖,秋季到較暖的地區去過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原地區的鳥。如家燕﹑杜鵑等。
1.商山四皓之一『初隱士。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因隱居夏里修道,故號夏黃公。見《史記.留侯世家》司馬貞索隱。
1.美玉名。相傳為夏后氏的珍寶,故名。璜,半璧形的玉。
1.鳥名。鵯鵪的別稱。也叫催明鳥。
1.指夏朝。
1.夏朝君主孔甲。
1.指良箭。
1.南唐夏寶松之別號。夏曾隱居廬山,作有《宿江城》詩,因號夏江城。
1.夏季。
1.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湯起兵伐桀,敗之于鳴條,流死于南巢。參閱《史記.夏本紀》。
1.夏日;夏晝。
2.夏天的景色。
3.夏天的日光。
1.果名。金橘的別稱。
1.夏代君王太康的省稱。太康為啟之子,以游樂放縱而失國?!冻o.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王逸注"夏康,啟子太康也。"一說"康娛"連文??祳首钥v,以致喪亂。見戴震《屈原賦注》。
1.唐代舉子,落第后寄居京師過夏,課讀為文,謂之"夏課"。其間所作詩文亦稱"夏課"。
2.泛指舉業。
1.僧人出家的年數。僧人以七月十六日為歲首,七月十五日為除夕;出家后,以夏臘計算年歲,猶常人稱年齡為春秋。
1.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1.夏季雨水過多。
1.夏代的禮法。
1.大李。
俗稱農歷”。陰陽歷的一種。以朔望月為基礎,以置閏來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接近。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13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稱為初一。月的天數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國在采用公歷紀年的同時,仍沿用這一傳統歷法。
1.夏季收獲的糧食。如小麥﹑早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