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楚人。曾為鄭獲﹐被獻于晉。晉侯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釋而慰問之﹐問其族。對曰﹕"伶人也。"晉侯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也﹐敢有二事?"與之琴﹐操楚音。晉侯語于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其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見《左傳.成公九年》◇多以"鐘儀"為拘囚異鄉或懷土思歸者的典型。
1.猶畫中人。
〈書〉指裱好帶軸的書畫等。
中國古裝書裝訂形式之一。將紙張黏連成長幅,用木或金、玉、牙、磁等制成軸,從左向右卷成一束。盛行于隋唐時。中國畫畫卷仍多用卷軸裝。
一種面食品,和(huó)面制成薄片,一面涂上油鹽,再卷起蒸熟。另見juàn·zi。
1.古書初為簡冊,后用卷軸裝訂,卷成一束,如手卷之狀,唐人寫本存于今者皆然,收藏家稱為卷子本。參閱陳伯海《唐卷子本考索》。
①機關里分類保存的文件。②保存文件的紙夾子。
案卷”的舊稱。參見案卷”(624頁)。
1.轎輿不掉轉方向,往后退去稱"卷坐"。
1.大聲。
1.卷束衣袖并加臂套。
1.牢獄。
1.植物名。即卷耳。見《爾雅.釋草》。參見"卷耳"。
1.草名。即卷施。相傳此草拔心不死。
1.行途中感到疲倦。
1.怠于出外。
1.疲倦而打瞌睡。
1.疲倦。
1.鳥倦于飛翔。
1.金飾的車蓋。
1.堅好的箭竿。
〈方〉某些昆蟲(如蒼蠅)的蛹。
1.指佛身。
1.佛教語。金剛神之化身。
1.民間秘密宗教組織名。
1.原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為表示摧毀魔敵的法器。用金﹑銀﹑銅﹑鐵等為之﹐長八指到十二指﹐中間為把手﹐兩端有獨股﹑三股﹑五股等的刃頭。
1.指棗木作的杵臼。
2.植物名。即菝葜。
1.佛珠。傳說有毒能消毒﹐有熱能除熱﹐并能使怨家親善。又名如意珠。
1.即金剛力士。
1.見"金剛揭帝"。
1.明武宗時宦官的別稱。
1.佛之侍從力士。也稱密跡金剛或執杖藥叉。
1.見"金剛努目"。
1.一種用作武器的金屬圈。
在朝鮮半島太白山脈北段。最高點毗盧峰海拔1638米。山體由花崗巖等構成。奇峰峭壁,清泉飛瀑,林木參天,為著名游覽區和療養地,是朝鮮第一名山。建有許多休養所。
1.佛寺門兩脅所立之金剛夜叉。
1.西方風俗稱結婚六十周年或七十五周年為金剛石婚。
1.佛教密宗受灌頂時所飲的香水。也稱誓水。
1.舞名。
1.見"金剛眼睛"。
1.指目光銳利能洞徹原形的眼睛。
金剛石。
1.指釋迦牟尼成佛之座。
1.見"金鈍"。
1.指槐蟲的蛹。
1.見"金剛石"。
1.道教傳說中的仙藥。
2.喻出類拔萃的人物。
3.指磨鏡用膏。
1.指朝廷的誥命。
1.戈的美稱。
2.借指雄師勁旅﹐威武的軍士。
3.借指武職。
1.同"金戈鐵馬"。
也作鐵馬金戈”。精良的武器和配有鐵甲的戰馬,形容兵強馬壯的雄姿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