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畫中人。
1.謂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
1.變換花樣。
1.增加一培。
1.改移,變更。
1.謂事后改變主意。
2.猶翻案。
3.異議。
4.指各行其道。
①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一種用另一種表達);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外國小說ㄧ把密碼~出來。②做翻譯工作的人他當過三年~。
1.專司翻譯的官員。
1.猶推演。
1.謂變換文意。
1.宋代越界銷售茶葉的額外捐稅。
照原樣重印書刊、圖畫等(多指不是原出版者重印)版權所有,~必究。
(云、水等)上下滾動;翻騰波濤~◇熱血~ㄧ思緒~。
1.嘈雜,聲音紛亂。
1.即反切。見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孫炎始為翻語》。
2.流言。
1.演繹引述。
翻著看(書籍、文件等)~雜志。
1.翻飛跳躍。
越過;跨過~山嶺 ㄧ~障礙物。
唐杜甫詩《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后來用‘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
拆除舊的重新建造;翻蓋。
1.形容馬蹄騰疾的樣子。
1.比喻輕易迅速。
2.比喻翻來覆去。
3.比喻反復無常。
1.猶辨白,申訴。
1.反面和正面。
1.翻來轉去。
2.翻過來。
3.猶變換。
4.推翻;徹底改變。
1.見"翻著襪"。
1.翻刻,翻印。
1.即藩國。
2.舊稱外族或外國。藩,通"番"。
1.古代用施漆的葦席制成的車蔽。
2.屏障。
1.古代諸侯中的領袖。
2.明清時指布政使。
1.清代指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1.籬笆。
1.拱衛王室之臣。
1.指太子之位。儲,儲君。
1.比喻進退兩難,陷于窘境。語本《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
1.藩王之第宅。
1.用大盾臨時構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時,用來護衛住所。
1.猶藩邸。
1.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鎮服)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賈公彥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章炳麟《封建考》"八纮者鎮服,八極者藩服,服皆五百里,兩面則為千里。"后用以指藩國或藩臣。
封建時代作為宗主國藩屬的國家。
1.亦作"藩抜"。
2.守御,保衛。
3.指衛國之臣。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衛王室的重臣。
2.喻指藩國。
3.指布政使。
4.猶藩籬。比喻界域。
1.藩王。
1.猶藩王。
1.籬笆和廁所。
1.《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藩,藩籬;羸,纏繞;壯,借為"戕",損傷;輹,車箱下面鉤住車軸的部件。意謂羊以角觸籬,人宜以繩系其角。如羝角已破藩籬,不亟系羊角,勢必入內危及車輹◇人以"藩決"喻邊防告警。
1.即省庫。清代布政司所屬儲錢谷的倉庫。
籬笆。比喻門戶或屏障。
1.木槿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木槿》。
1.猶藩籬。